Tea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many researchers in the world, through scientific methods now many studies found some teas may help with cancer, heart disease and diabetes; encourage weight loss and to lower cholesterol, and it appears to have antimicrobial qualities. Certainly tea helps to facilitates the emotional distress process that is what medicines can’t solve.
Indeed, tea has many health benefits, but still it has limit that it can’t solve the following problems:
- Unrequited love – what you can do is stepping out from your comfort zone and practice more on gentle social skills in face-to-face social events. Love is not something you can ask, but should learn to feel and to appreciate the moment.
- Over weight – Yes, Vitamins and caffeine in tea can help to loss weight, but tea is not medicine. One must consider how to manage the balance life style but not just depending on tea. Each person is unique, so start to listen and work with your own body.
- Hypoactive – the learning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tea arts help you to relax through concentration with calm, peace and simplicity.
- Sleeping problem – Pay attention to adjust the life style. Visit friends who enjoy simple life style often are patient listeners and enjoy a peaceful tea time together. Learn to adjust the breathing technique, it is not which tea can relax you, it is how you can relax yourself.
- Impulsive and bully – If you felt tense easily, it is often you are perfectionist and impatient. Learn how to brew tea correctly with ceramic tea ware but not porcelain. Learn to appreciate diversity from flavor and taste in different tea and the warmth from clay.
- Loneliness – Even when you are alone with a cup of tea, you are never alone, because there is another you in the cup and another one in the shadow. If you still feel lonely, then invite friends to organize a tea gathering, because those who appreciate tea normally are honest and kind in heart.
- Temperament – can extend the advice from impulsive and bully further by inviting friends to enjoy a peaceful tea time with pure quality tea together.
All noises will automatically be smoothened out when you enjoy the moment of peace, harmony and tranquility with a cup of pure tea.
「茶與茶道不是源自日本嗎?」這是1995年起在國外努力推廣茶文化到今天還會經常必須面對的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提問. 但是這哭笑不得的感覺只能容許它持續一秒鐘, 因為若是沒有面對這類的錯誤知識, 就沒法子讓我跟那些對茶與茶文化沒有了解的人們講中國歷史, 論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演變.
在一個沒有茶文化根基但是卻有很悠遠文化與對世界藝術發展極具影響力的歐洲推廣茶與茶文化比在茶產區的國內, 不管是台灣或是中國大陸, 不一樣. 推廣傳統中華茶文化更必須由茶的基本面著手, 茶藝由教他們怎麼選茶與泡茶的基本開始.
在國外很渴望有機會買得貨真價實的好茶, 但光是能買到好茶也還是不夠的, 因為在國外茶被長年累月的誤導誤飲所造成的問題遠比國內更嚴重, 而歐盟又因為以前發生的幾次食安問題之後, 對農產品的農殘檢驗標準大幅提升與嚴格檢查.
一款茶若被驗出有嚴重農殘問題的時候, 往往被波及的不光是那一款茶的市場銷售, 很有可能影響到外國人對我們自豪的傳統文化有負面誤想, 甚至可能影響區域或是國家形象. 所以這麼多些年來我堅持對茶, 茶樹, 茶園管理方面的資料取得.
每個人對茶的香與口感的選擇認定會因個人喜好而不同, 或許我買的茶不是最最最好的茶, 但是我起碼可以說我買的茶是一日不可無茶與怕死的我卻能挺直腰桿大聲的說為什麼我敢喝與愛喝的原因與理由, 那些也是我能自動自發, 無懼與持續性為茶說故事及推廣的茶; 因為唯有釜底抽薪的提升茶樹的健康與茶園的安全管理, 那麼茶的品質根源才能獲得保障, 那麼我這在海外努力的小幼苗才有無懼地往前衝. 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來一再利用機會跟海峽兩岸三地的茶農與茶友們分享這國外的訊息與狀況.
歐洲有長遠的文化歷史背景但是卻沒有茶文化雄厚根基, 近些年茶市場確實有快速成長之勢, 而這個原來根基就鬆軟而卻又有快速成長之勢的市場也給唯利是圖的貿易商一個很好成長的機會, 也給劣質茶與加味茶的市場成長空間.
在國外, 消費者對茶沒有足夠或是正確觀念, 想喝但是不知道應該如何選擇與泡飲. 市面上有一大堆甚麼減肥茶, 安眠茶, 放輕鬆茶, 抗焦慮茶, 美容美膚茶…. 說穿了, 那些茶都是拿了來歷不明的低檔碎茶渣配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花草與香精所做的低檔茶, 這就是為什麼一般消費者認為茶就只有幾塊歐元的市價. 因為他們對茶缺乏了基本面的了解, 不是靠口感來買茶, 而是靠品牌, 看知名度, 看包裝或是鼻子來買茶. 在這種情況下, 就提供貿易商很大的玩弄空間, 而消費者就變成了任宰的小白鼠,
曾有一次在一家知名的茶店見到一對打扮時髦拿著名牌包的客人, 那位貴婦大聲的跟店家銷售員說”我一日不可無茶”, 這一句大氣的話吸引了我跟Ivo 的注意力, 結果她買的是混合花草與香精撲鼻的低檔加味茶. 那時 Ivo 只哼了一聲 “連茶都不知道選擇還好意思說甚麼一日不可無茶; 穿著華麗愛炫富, 但是卻低廉對待自己的健康”. 不幸的是, 這種事是每次走入華人超市或是市面上的茶店常見的事. 而茶, 更勿想甚麼高檔質優茗茶了, 不忍茶只能無言無語任人擺弄, 所以在海外推廣茶選擇以推廣中華傳統養生與茶文化做為自已如何融入當地社會的方法. 自打第一次與外國人分享中華茶藝的那一堂課中我就為了自己訂下努力方向, 那就是不能用簡單的生意眼光來做計劃, 原因很簡單, 若是他們對茶沒有基本認識, 不知怎麼泡, 那麼好茶是沒有空間. 若是好茶沒有空間那麼茶藝就只怕淪為形式. 離開了舒適的家鄉給了我一個有內省與外觀的絕佳學習機會. 所以自己一頭就栽入在茶理上的學習要求時時跟進與加強. 自覺在國外我身上披著一面民族文化旗幟, 我不能讓他蒙塵更不能辜負. 自1995年開始就而不以單純的商業計算來看待茶與推廣中華茶文化的努力, 而是一樁講究道德與良心能讓自己滿心歡喜心安的事.
愛茶如癡與努力為自己生命未來融入當地社會的我, 實在是不忍見原來天生麗質, 風姿卓越, 清純甘雅的茶被胡亂抹胭脂, 加香粉, 許多消費者因為自己不懂茶, 誤信媒體宣傳, 又不會泡茶, 不知道如何適當飲用, 當發生事情時第一個想法就是批評茶不好, 甚至說茶飲不健康. 茶又是如何無辜的遭到錯誤對待呢, 有些人甚至誤以為所有中國人(不管是來自哪裡, 不管有甚麼不同的政治意識, 只要是跟Chinese 沾上邊, 就是 Chinese)都懂茶, 其實非也! 華人圈中確實有愛喝茶的朋友, 但是是否都愛茶, 懂茶與願意繼續虛心學習呢? 是也, 非也, 那是個問題!
這麼多年在國外努力, 其中也經歷了許多困難與打擊, 這一切我都挺住與度過了. 那怕一個人的精力, 體力, 與財力都有限, 但是我對茶與中華茶文化是無怨無悔的持續堅持, 我深刻覺得做人做事與對茶都必須是一樣的態度, 不能輕易以應付了事的態度而必須以嚴謹與虛心學習的心態看待. 這些年能走下去都要感謝海峽兩岸三地的茶友們的了解, 支持, 鼓勵與鞭策. 經常有外國人問我一年去中國大陸或是台灣檢查茶幾次, 我只能笑著回答, 留著機票錢買好茶, 說好故事. 理由很簡單, 因為多年來持續合作的不光是商業夥伴更是對茶有相同看法, 堅守專業道德, 能交心有信任基礎的茶友.
第一天當面受教於范增平教授時, 老師告誡人生在世必須時時學習精進, 不能輕易縱容自己. 那一天老師由老師手上接到三部十八步的講義時, 那首頁中那一句”君子志於道, 據以德, 依以理, 游于藝”讓我內心感動不已. 自幼父親也一再教誨人生如登山, 有高有低; 登高時切記謙虛千萬不可過度得意, 當有不順時也勿須空言虛嘆. 人要活得安然與自在. 人生不過短短數十年, 每一天我們都必須學會對自己是否有毅力持續前進的方向與方法過程負起責任. 這一點學習如何面對人生與學習中華茶藝所需要的清楚志向, 正確方向, 方法與態度是一致的. 師父領進門修身在個人, 如何對自己負責的認知及及時行動更是不可輕忽的自身責任.
每一個人在學習的切入方法與切入點或許會因個人的機緣, 意向與喜好有差異, 不需要比較. 不管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成就是否自覺滿意與否, 我們都要謹記不能因個人的喜好而對他人的選擇有任何分辨心, 更是不能讓安逸自傲心而造成我們精進前行的障礙. 在杯中有我們的無形能量的反射, 任何時候能有一會一期時, 在場參與者的互動就是我們繼續精進的學習鏡子. 持續學習不需要問為什麼, 而只有簡單的”因為滿心歡喜所以….”.
在這過程中難免有得意時, 此時提醒要自己, 得意只能一秒鐘, 設立一個好的里程碑時, 若是不努力深入精進那麼深怕很快就會被後來更積極的人趕上. 在國內就近有良師殷勤提醒告誡是件很幸福的事, 但是在海外這卻是很奢侈的夢想. 在遇到老師時自己在黑夜中摸索, 也繳了許多學費得到許多教訓; 生命有限不能因貪圖捷徑而再浪費時間, 所以每一天矜矜業業提醒自己, 把自己每日的學習記在部落格中. 這些年來把自己的學習, 在國外努力為茶寫故事. 這不光是為了推廣茶與茶文化, 也是推廣家鄉的另一種最直接與務實的作法. 這一切是我愛做, 願做, 想做及能做的事. 這種愚公移山的學習方法也幫助自己獲得了更多正確與真實的資料與資訊, 讓我更多的材料為茶, 為家鄉寫故事. 也就是因為這種強烈渴望的心與願望所以有時會遭到誤導,所以我也會經常一再檢視過去寫的文章, 一來是怕自己隨著年華老去而有遺忘任何細節, 二來不希望自己一生有幸學習的知識有一天隨我變成空氣, 因為自認我有責任把正確知識與智慧傳承下去.
這些年犯過不少錯, 而每一次錯誤都變成了時時提醒我的負面教材, 而這一份學習與體會是無價的. 為什麼有時候開玩笑地說別愛上好茶呢? 因為一旦你知道質純與用心製作的茶能如此的香, 好, 美, 潤與韵, 一旦你愛上了好茶, 那你就沒法子降低選擇回到原來的起點了. 不是我眼中無法容下沙子, 但是那就是無法認同與苟同任何違反”尊重”與 “誠信”的基本道德作法.
現在也有許多愛學茶的外國人開店與教課, 茶與茶文化是我們中國人應該驕傲與傳承的文化資產, 我們的學習動力與深入豈可落於人後? 這更是自己日日警惕自己的一個鐘棒. 學習與努力沒有假期, 也沒有”為什麼”的疑問, 而只有”為什麼不”的自我選擇的結論與行動.
以質純的茶與傳統的中華茶藝智慧與世界愛茶的人結緣, 分享學習成就一個圓.
©copyrighted 蕭美蘭, 比利時中華茶藝中心 / 比利時中華茶文化協會 08/01/2017 于安特衛普, 比利時
Every year when it comes close to the Chinese New Year, the memory of helping parents to prepare for the Chinese New Year when I was young brought back a lot of sentimental feeling and gratefulness.
Put on a natural incense
Under a relaxing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Holding the thought of love and gratitude to my parents who are close in my heart to enjoy a pot of wild black tea from the birth place of my Dad, Hunan.
Even though they are no longer with me, but they are always in my heart, in my love and in every cup. My heart is pure as tea. the child-like innocent is still freshly alive in my heart that keeps me move on further.
One may not forget her/his root; the higher one wants to grow, the deeper the root much grow;
One may not forget who s/he is; because the greatest comfort in life must come from the inner peace;
One may not forget what made of her/him; the world is changing so as life, but one should always remember who s/he is;
One may not lose her/his own child innocent; the fountain of innocent bring peace and harmony till the last day in life.
My mother was not a tea specialist, actually she has many health problems, that’s why she paid a lot of attention of what we eat and drink. She always has the right and wise answers to my wacky questions. Mom was a champion of using different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in daily cook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season. From Mom I learned the wisdom of wok in Chinese kitchen, it further helped me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hoose the right quality tea and steeping it correctly to the person I serve the tea according to their conditions. The Confucius teachings from Dad then helped me to realise the importance of keeping a good balance by following the Zhong Yong (中庸) not only in tea steeping but also handling problems in life.
When I was very young, my mother helped me to establish a clear understanding about what is tea. Tea is more than many different kind of tea that we normally know that made from Camellia sinensis, but also include other beverages (which are normally warm) that are good for health and we drink in a cup. It does not matter what kind of tea, the important to bear the following things in mind:
- Authentic quality
- Pure & natural flavor and taste
- Brewing or steeping correctly
- Consume based on understanding own health at the time
- Never to stick to one all the time, adjust with care
The above principle can and should be applied not only for tea made from Camellia sinensis or blended infusion or blending medicinal herbs. After all health is more important to each individual than to compete and to prove who is right or now, which one is better or bad or what much do one have.
The preference in flavor and taste is very subjective which we need to learn to listen and to respect. The attitude towards to tea is same as to life.
Tea is more than a cup of tea, it is a reflection of attitude towards life. It quietly opens a door of life-time learning for us.
Yesterday was La Ba (臘八), La Ba is not a holiday but is the last mark of the yearly energy, it is the coldest day in a year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Actually we had a very nice weather in Belgium yesterday. Just before we can cheer for “Ja”, hold on just a second, the temperature is dropping. So be aware when you go out, but don’t just stay in door all the time. Having some fresh air is healthy and having a good cup of tea that helps to stimulate the Yang energy definitely is a great treatment to yourself.
A nice cup of tea requires two basic elements:
- good quality of tea
- steeping tea correctly
Actually there is another critical element that is even more important —– Nice people who appreciate it
Raise my cup and wish you all a nice day.
人世之間何事應為,何事可為,何事不能為,何事不可為,首先必須對相關法理有正確瞭解; 其二則是必須能誠實面對反自我衡量,可為及能為之事必須盡心量力而為。終結目的不在金錢, 名譽而在安已心,更不可光是為了面子,難為情而勉強,更是不可冒犯法理。
誠如網友陳久華先生所言, 修行對每種人來說就是期許做人做事能做到心安理得,而意識是其源頭. 可為與不可為是與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孕育有關.
不論是修行或是造就, 一切努力與成果的承擔都在個人. 自是所謂 “師父領進門, 修身在個人”. 人皆有意識, 但是人是否有足夠意願與毅力去誠實面對, 那就要看個人是否能時時警醒與思考, 又是否能誠實面對與接受己身的責任.
意識形態若是迷信 IQ 那問題就大了, 因為在宇宙間我們人類知道的還是太少太少了. 而 IQ 再高又能洞悉多少呢? 若是連基本誠實都做不到, 那麼徒有操作他人意識形態的意識只怕將成為日後災難的開始與藉口. 若是意識形態能誠實憑藉本心, 盡力做到身心口而聲意結合, 或許不完美但是盡力, 那麼時時是好時, 日日是好日, 我們還祈求甚麼?
人生在世, 起伏不定, 世事難料, 這都是正常; 我們不能期望完美人生, 但是若能面對自己而內心無愧, 那也是人生中的一種福德. 世上無完人, 若自己都做不到完美, 我們又有甚麼理由與藉口去要求他人完美呢?
一芽一葉茶教我們真清靜和的真諦, 而一個簡單的茶道教我們體會清靜和寂的智慧. 人生的修心養性不是甚麼大學問或是了不起的計畫, 可以就從眼下簡單的低頭專心開始.
©copyright of Mei Lan Hsiao, Belgium Chinese Tea Arts Center / Belgium Chinese Tea Culture Association 15/12/2015
茗茶質純淡雅香韵, 甘甜而回味長.
茶有淡有濃, 濃淡由各人自定之.
茶香自然淡雅, 如迎風佇立時隱約的微香
偶飲濃茶可消肥膩, 但是常飲濃茶則有害健康;
是愛撲鼻濃香還是悠然淡雅如微風中的自然花草香.
每個人的喜好有同也可異, 沒有對與錯,決策在個人.
茶本味苦澀而後甘, 甚麼時候喝什麼, 怎麼喝也是一個簡單的選擇,
細想人生, 不是也必須不時做抉擇與面對抉擇嗎
品茶如此, 人生亦如此.
茶香雖淡, 然而甘澀再回甘, 兩翼生風, 淺淡而後勁足, 何憾之有?
朋友情誼互動或因地理分隔, 時間差異而漸漸疏遠;
雖不是我願, 卻也必須無奈接受, 因為那是人生成長終將面對的現實
曾有的情誼或許不再熱絡甚至變淡, 未必是壞事;
往往因愛過深, 期望過高, 當失去時更覺苦痛.
青春時光如風過不留痕, 再多也有失的一天
是善緣, 是孽緣, 一切隨緣, 平常心看待,
人生的學習路程是自我們哇哇落地那一刻就開始了.人生來平等但是每個人的天生資敏,後天的學習態度與方式會影響我們每個人日後在學習這條路上的深度與長遠. 天生資敏高的人是打自有自覺性學習開始的那一天就很容易開悟找對方向; 另一種人則屬於後知後覺,要走許多冤枉路歷經一些原來可避免的時間浪費與經歷苦練才回到原點, 有幸能得到良師後方能開悟. 我很不幸就屬於那第二類型.
自幼的時候很幸運因為母親與父親體質需要不同所以由為他們泡茶的時候瞭解飲茶與泡茶必須因人體質需要的差異做調整, 但是這份學習在當時只停留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 這小時候的經驗並沒刺激我對這為什麼的原因由古書去做更多的瞭解, 其因就是因為那時找不到良師帶領. 但是在給父母泡茶時我愛上那股茶香與回甘.
在學校時在中文課中對各型古書都有閱讀, 但是心很野放的我只把讀書當做應付考試而已. 家父非常嚴格的要求我每周周末必須在出去玩之前先完成讀一些儒家的書籍然後用書法把心得以自省的方式寫下來, 好玩心切的我只想趕快繳出文章讓父親點頭放我出門去玩; 所以讀了許多文章而真的能讓我內心有體會的是跟本不成正比.但多少還是有種下些許種子; 究其原因是只有嚴父的嚴格教導還是不夠的, 我需要能馴服我野性的良師引導.
由於當時在學校選課的方向是以外貿為主商業文書管理, 所以1975年離開學校起自覺性的學習都是以英語, 談判溝通或是管理為主, 十年有如機器人般的努力工作, 工餘時以專業為主的學習與玩命般的練有氧舞蹈, 雖然似乎在工作發展頗有些成就的時候卻自覺性的感到身心已達疲憊無力的臨界點. 那時正好政府在為了協助台灣茶農的發展推動茶文化在聯合民生報上大登文章介紹各區茶葉. 在在那時只看到台北市周遭茶園的介紹, 自幼愛茶香的我總算得到一些能幫助我找到附近茶園的方向資料, 一個周六再一次心靈又再落谷底開車往政大後山猫空方向開. 一向沒有方向感的我, 或許是命運讓我在山上找到一處能讓浮動心的我有個心靈沉澱的好去處. 在那裡不但能品新鮮好茶, 更是體會到由泡茶的一舉一動能享受心靈沉靜的能量, 更進一步的能看到茶農的一年辛苦與傳統製茶工藝的辛勞; 體會到一盞茶香不止在茶葉本身好與壞, 更在那身後無法用言語道盡的中華文化歷史與沒有邊際的人的價值.
那時在台灣學到的相當有挶限性, 只有三峽碧羅春, 南港與坪林的包種, 日月潭紅茶, 祥泰茶莊的香片, 貓空 鐵觀音,凍頂烏龍, 及南投的一些烏龍茶. 因為那時在台灣喝的普洱屬濕倉發酵所以我直到2002年到了雲南西雙版納的勐海茶廠才對普洱茶有了正確的了解, 從那時重頭學普洱茶.
1991年因婚嫁決定離開台灣, 記得在那之前在報章的報導中有看到范增平教授開辦的良心茶藝館, 在文章中提到多位台灣製茶與茶藝界的泰斗對茶的品鑑, 那時算一算自己真正開始學茶才剛始, 覺得自己哪有資格能與那些茶業與茶藝泰斗們同桌品茶. 就在那一份缺乏自信的愚眛心態下我錯過了認識范老師的機會.
1991年五月離開台灣時不能帶走許多心中珍惜的家鄉, 但是箱中的幾包茶葉就是我最珍貴的鄉情代表.由歐洲回台灣實在不容易, 所以我就用做中餐與敬茶的方式讓我的家人與外籍友人分享我的家鄉味與分享我思鄉的片刻.
離開了家鄉才體會到過去對自己再自然與平常的中華文化與傳統智慧. 選擇成為海外浮萍是否能在新的家立根的重要性. 必須由知道與感恩我是誰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建設.
雖然因為工作我依然要繼續以專業為主的學習, 但是其它的時間與精力就全放在了學習傳統文化的領域裡. 連過去覺得是一種負擔的讀書與練書法都變成了我快樂時光的消遣方式. 當發現國外企管大師不是引用他們學到的些許孫子兵法, 老子道德經不然就是儒家思想做為他們教學的主題, 那我就想那都是自己中國老祖先們留下來的歷史智慧財產, 若是還要跟學了半瓶醋的外國人那裡學, 那真的是太對不起父母的教養與枉為做為一個中國人的子孫的責任了. 所以自那時更是把重新研讀古書做為準備國際談判, 策略化思考與團體管理培訓工作的研究重點, 在專業工作上創造同異的利基特點.
1995年比利時朋友邀請我為他的太極中心成立茶角落, 同時也在那教課. 跟外國人在家裡分享茶文化講茶不難但是要想跟外國人分享正確的中華傳統養生與茶文化知識那責任可就大了. 離開台灣最大的好處就是開拓了自己研究茶的角度. 那時給我自己對茶與中華文化的定調就是”一切重頭學”.
當自己硬著頭皮面對外國人教第一堂茶課的時候, 由她們那裡我清楚的瞭解
- 他們對茶一點概念也沒有, 相信名牌, 以為中國茶與品質就是價廉
- 茶湯千萬不能苦澀, 否則不是他們認為茶不好喝, 不然就是加糖, 加奶或是加其它的添加物來淹蓋茶香與茶味
- 有外國醫生說茶不健康, 說喝茶會傷腎; 而實在是因為他們不懂怎麼喝茶, 他們不知如何用多量散葉茶與泡多久, 而錯不在茶.
由這些教學活動中我深切的體會我對推廣茶的決心不能放在單純想賣茶這一階段. 歐洲是一重文化的大陸, 所以我把重點放在推廣中華茶文化的層面. 因為好茶如佳人, 怎麼樣的幫她不被無知的人誤用與虐待是我最關心的事. 自那時起, 每每各地政府與或是非政府組織辦文化有關活動有能展示中華茶文化的時候, 我是絕不退縮.
經常有朋友笑我是敗家女, 因為在這沒有茶文化的地區以我工作的收入來專注推廣中華茶文化, 還堅持中上級的品質, 換句話說我的穫利會遠遠不如投資. 每一次他們的質疑就給自己一個以開懷的心以 “掏腰包推廣中華茶文化讓我很快樂” 來回答他們對我的關心. 說實在的在那些年裡我投資買錯茶的機率隨著學茶的深入與品茶的經驗有漸漸減少. 看起來投資學習還是真的很有必要的. 但是堅持真與純品質與傳統的心一直不變.
在網際還沒有今日這麼及時與方便的時代, 我只能靠每次回台灣或是去大陸工作時逛書店買書, 不然就是在茶館裡用心品茶與觀察. 雖然也遇到許多自稱是茶專家的人,他們的自信自滿的心態反而讓我懼怕, 我知道我熱愛茶與及過度渴望學茶文化的饑渴有可能因誤聽而容易被誤導, 更恐懼自己因自滿而造成自我盲目.所以給自己訂的方向是尋良師帶我在正道上前進. 在那時我就不斷的靠自讀, 不斷的品來自世界各地, 各類品級的茶葉來學茶, 用心嚀聽茶對健康與人生無言的智慧.由自由開放的資訊與喜歡好奇不斷的品茶, 開始對茶的選擇有了更多的瞭解與認知. 茶的世界變得無限寬廣.
自1996 年起我當2002年面對人生最淒苦的日子, 我前夫不斷的跟我叫囂的問為什麼我不由世界上失蹤, 愈面對那種極端的種族歧視與家暴,我的鬥志生存力在傳統智慧的支持下變的愈高. 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要想長高必須把養我育我的中國根護的更好. 品茶時候的那份內心的充實與安定, 與人分享中華茶文化時候的那份衷心的喜樂是我抗拒焦慮的最佳良藥, 既健康又深入. 這種喜悅感愈激發我對推廣中華茶文化的決心.
2005因茶藝活動認識 Ivo, 他由跟我學茶而開始變成相互的生活伴侶; 能有一位誠實善良又愛茶的夥伴心理變的更穩, 生活感受更是開始有了好的支柱與改善, 那時此間的茶店也開的比過去多了許多. 市場的擴充代表假茶, 混合茶與加味茶的佔有率也愈來愈高. 在那時我對茶許了願 – 當我極為焦慮時你顧我; 當我有能力雙腳能站在地上往前行的時候, 我會為無言的你盡力. 這個願就是我每日生活的中心信念.
為了要提升自己對茶與中華茶藝的正確認識, 我堅守一個簡單的 “真”字, 也就是茶要純與真 (歐洲的農殘標準是世上最嚴格的地區, 不能讓中國或是台灣好茶再繼續被不識茶的人誤認與誤用是我個人對茶的承諾), 做人要真要誠, 心更要真的自我要求; 求良師的心也就愈切. 也就在這個時候此地政府內部組織做法做了很大的改變, 原則上只有非營利性協會組織才能參加政府主辦的文化活動. 所以二話不說我就尋求協助把非營利型的『比利時中華茶文化協會』跟當地政府登記了起來.
登記起來後之後第一個想法就是提醒自己可千萬不能閉門造車, 必須要更努力自學與找到一位良師繼續學習與鞭策自己才行.
學茶理與學怎麼樣泡茶其實不難但但是怎麼樣遵循正道把自己的渴望學習的心導正則不易. 好在那時已能由網站的搜索引擎尋找台灣是否也有類似的協會或是良師. 2009年我在在網站上總算尋找到中華茶文化協會, 由在網站上看到范老師的經歷與他對茶文化推廣的動力與決心,我心中的跳躍直到今天回想依然激動. 由心裡認定我一直想找的中華茶藝與茶文化的良師就是范增平教授.
由網站上看到老師在大學時代研習哲學、文學、宗教,因禪宗六祖惠後第四代傳人趙州禪師的「喫茶去」公案得到啟示。對老師能在年青時就因天資敏銳能早早開悟而欽羨不已.
老師這些年的履歷我們能感受到老師為什麼以推廣與提升中華文化做為他終生之愛:
- 1979年老師有幸能跟中華茶文化先驅, 林馥泉大師習茶
- 1982年發起組織「中國茶藝協會」並任秘書長
- 1984年 老師赴韓國、日本親近韓國茶文化泰斗韓雄斌先生、日本煎茶道學會會長西山泰生先生。那一次的拜會可想像極具鬥志力的老師對為什麼源自中國的中華茶道反而在日本人的有系統的推動下在世界知名, 對原本就愛茶與護中華茶文化如癡的老師有的震撼, 激動他以更有系統的方式推動中華茶文化的決心.
- 1986年「中華茶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並設立「良心茶藝館」
- 1988年任「中華茶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
- 1988年當台灣人可以去大陸探親時, 老師就負著將茶藝文化帶入中國大陸的使命,深入參訪大陸18個省市產茶區及台灣的茶園,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個城市公開演講傳授和表演茶藝。
- 2000年推動並參與中國大陸茶藝專業教育的設立和茶藝師認證考試制度的完成。
一找到資料我立刻經網站給老師寫了封自我介紹信, 沒想到立刻收到老師鼓勵的回信. 由於時差所以等到第二天一早打電話給老師. 或許真的是機緣, 我立時跟老師取得了電話聯絡. 老師聲音圓亮, 雖然看不到他的人, 但是由他的聲音我被他對茶與中華茶文化的執著感動. 那一年比利時辦的第一次茶博會剛結束, 原主辦人原來想第二年再辦, 那時我就想法子跟老師要到他的簡歷交給了原承辦人希望他能請老師來辦講作.因為最有資格講述中華茶文化與歷史唯師已. 結果那茶博會活動是一年推一年,近些年由於政府預匴緊縮所以等到後來的結果是因承辦人無法申請到當地政府補助所以無限度的延後.聽到那消息時, 心中真的是很失落. 但是我堅持由老師的字裡行間繼續找尋與學習.
2011年雖然跟 Ivo 總算回到台灣. 但是那一次正好老師人在大陸教課而我們也因工作假期限制只能在台灣做短暫的停留, 那一年把在台灣停留的時間留給愛默斯症愈來愈重的母親共聚, 因為默默中我知道那可能是最後一次能坐在她身邊給她講小時候的故事, 問問她知道我是誰嗎那類孩子話. 那一年又一次錯過正式拜師的機會.
2013年母親往生再回台灣,到台灣第一天晚上就因跌倒造成肩軔帶裂痕成了個傷兵. 那一次正好老師人也在台灣, 一聯絡上老師, 立刻興奮的拉著一句中文也不懂但也很喜愛中華文化與茶的先生Ivo立刻去拜見老師. 在大師姐周本男的見證下 Ivo 跟我依著古禮跟老師跪拜正式入門. 第二天老師去大陸教課, 在我們臨離開台灣前老師特別交待他一回台灣要考我們三段十八道茶藝. 其間感謝大師姐帶我們去桃園茶園訪茶與品茶. 老師在大陸教課辛苦, 由於我們第二天要離開台灣, 所以感恩老師不顧自己的辛勞堅持我們實際依三段十八道實際在他的面前做操練. 給我們一次難得省思改進的機會. 那一次跌倒造成傷肩軔帶裂傷所以持壺時感到困難,連持起水壺都覺得痛與吃力, 不自覺的肩稍為提高了些. 不知我受傷但細心留意每一細節的老師看出我的缺失. 感謝那一天老師在知道我肩傷時輕放我過關. 後來的提教卻是我們不管是繼續在茶藝習進學習上或是做人做事都是一生受用的教誨; 那就是茶藝意在茶, 要專心專注, 身要正, 氣要定, 手要穩.
由於住在歐洲來返國內不容易, 所以比起國內有幸與老師經常品茶學習的同門, Ivo 跟我自認我們的學歷還淺, 想更深入學習.我們或許天資不敏, 距離老師又遠, 但是我們對茶的愛與堅持中華茶文化於日常生活哲理只有隨時間增強. 距離再遠, 老師的教導永遠鮮活在心中, 在每一次品茶間.
范增平教授近日提訓雖只短短數字, 而那不光是在督促我們在海內外推廣中華茶藝文化時應記的守則, 更是我們日常如何為人處世應謹記的明訓:
凡事, 心要正, 心若不正, 做似正事也是邪. 因果是科學,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果是; 欲知來世果, 今生做者是. 賈伯斯很推崇因果論, 要人們不要忘記初始的心, 才有可能有正能量, 有好的成就. 心正做邪事也是正. 一個人心正還是不正, 我們看不到, 我們可以看結果來判斷其心正與不正.
在生活與內心孤獨面對苦難挑戰的時候, 我深刻體會維持一個純然的正心是為了對自己負責而不是為能求經濟所得. 在那時我就時時告誡自己要堅持推廣中華茶文化的初衷. 如果在推廣茶文化的時候把獲利的念頭放在前頭, 那麼這麼些年來的努力與堅持不等於廢功. 若持一向錢看齊的心, 那麼看似有正當的理由都很有可能會走偏.
每款茶都有他精彩的歷史與故事, 而人生精采的故事不在別人嘴裡怎麼說或是在他/她的書中怎麼寫. 而在自己如何的誠實的紀錄自己的人生點滴.
受利誘走歪走邪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真的是很容易, 但是能經良師指點找到正確的方向, 能被老師的身教鼓勵提醒自己必須堅持毅力. 那麼那怕日子再苦也內心也有簡單的快樂與安然. 那就是人生無價的得.
雖然我繞了好一大圈才進茶觀園, 但能在一生享用不盡的茶園中無盡的茶的美, 香, 韵與智慧, 能遇范增平教授被接受入門做弟子, 那就是人生中的大幸. 我們沒有時間遺憾, 喫茶去!
蕭美蘭, 比利時2015/5/22於比利時
自幼由母親那裏對茶與人健康必須考慮個人體質來做調整, 但是那時對茶也還只是一知半解, 只覺得喜歡它的香跟那一種淡淡的由微澀收斂的口感。還記得在沒畢業前, 經常跟同學到台北郊區烤肉與健行, 只知在台北周圍就不光是有好多山與水, 更有許多茶園. 每當我們走的很累的與滿身大汗的時候, 我們都會泡去在茶園跟友情善良的茶農討杯茶喝。健行,烤肉,步行茶園間, 聞茶香喝茶解渴佔了我學生記憶的一個大部分. 那時對茶還是一知半解, 但是知道在台灣好多地方都有不同口味的茶. 各有各的香, 各有各的美, 有聽不完的歷史傳奇。但是在那時它們稱那是喝”老人茶”. 一聽老人兩字, 當然自然也就沒那麼大的興趣去專研. 而採取了”隨機緣”的態度。
1975年開始工作後, 每一次在跟同事或是客人大啖台灣美食之後, 總喜歡到茶室去喝”老人茶”因為茶很解油膩, 同時有助大夥可以繼續天南地北的聊天情趣。直到1985年在自覺性的詢問人生活的本意為何時在四月份的一個雨夜由辦公室例行性加班回家的路上, 斗然之間開悟, 才知快樂的第一步是找到自己的雜念, 把雜念放下來; 生活不光是工作, 工作, 而是要適時能靜下來。就在那時找尋有甚麼方法能幫我靜下來的時候周末民生報上兩大頁介紹各區茶園的報導跳入我眼裡。但是去哪裡呢? 我是個路癡, 只記得在政大後面有一條路往貓空, 那二話不說, 開了車就往貓空方向去了。開著開著, 心就開始虛了。“怎麼沒見有茶室或是茶店?”只有硬著頭皮再往上開。
一個轉彎處看著左邊有一個依山坡走勢蓋的木屋, 上面掛了一個茶字. 那是一家由茶農張先生自營的茶室。簡單的木製茶室裡沒有什麼特別文藝裝飾, 坐在開敞的空間可以鳥覽台北盆地, 一顆浮動的心很自然的安定下來。那幽靜的山區茶室就變成了我心情沉澱的祕密角落. 工作壓力, 情感糾結, 所有的煩躁與焦慮都在品茶的一瞬間化滅無痕。
在那裡才知道類同的老人茶若小壺搭配聞香杯, 那就是功夫茶. 不談道, 不論藝, 每一次去張太太就會跟我介紹不同的茶。在沒有強力推銷手段而只是純然讓我品與了解每一種茶由在不同季節因茶性依經驗決定製茶到焙火的差異。我那好奇, 好玩的鬚角就完全溶入茶湯中了。茶室旁有一間張老太爺製茶的空間. 當看到張老太爺彎著腰揉茶的時候, 頓時我才知道那杯中有的不光是茶香與甘甜, 更是用文字無法寫盡與無價的人文價值。就這樣子, 我被茶, 大自然奧妙與台灣人的歷代努力結合俘虜了。
1991年因婚離開台灣, 我沒法帶家鄉的土到國外, 但是我帶了台灣茶與壺。離家遙遠的時候, 才更知家的好與美。在對中國人與中華文化有莫名的文化歧視的環境裡, 我學會把背與腰桿挺得更直的重要。茶變成我生活中平衡情緒的重要支撐之一。每有機會展示中華茶藝與分享茶就不放過跟人介紹茶之美的機會. 沒有甚麼 “為什麼”的念想, 只是為了讓我自己快樂與做一件自己能心安的事。
離開台灣對我學茶來說是幸與不幸. 因為不但是我學茶的角度不再拘限於台灣茶, 而擴展成360度。 1995年應外國友人要求, 開始教茶。由教與分享經驗中不但幫助我學茶的角度也由單向由內往外看, 變成了有內觀與外察的機會。也由分享中了解如何因當地人的口感要求在泡茶時適度做調整。推廣中華茶文化的用意是讓他們知道茶的自然美與甘甜。這些年更是時時警惕自己必須放下表演或是表現自我的慾望。學的愈多, 愈覺得有許多不足處; 了解的愈多, 對茶與中華茶文化的精彩更癡戀。
近日看到范增平教授在接受江西太原採訪中對如何推廣茶文化的問答, 想起自己當年進入茶世界的奇遇與這些年自己給自己在國外推廣台灣茶與中華茶文化給自己立下的初衷 – 簡單的愛茶, 簡單的享受, 真誠的面對, 簡單的心安。在沒有茶文化卻要面他們對世界茶文化發展已有的誤差了解, 對茶的口感與價值已有先入為主的地方推廣質優茗茶不是簡單的過程。因為面對的不光是國外拓展所面對的幅寬面的挑戰, 也面對如何把國外資訊跟國內業界分享的難處。
推廣茶文化所需要的要件
茶人有責任引導重視精神文明的推廣。善用媒體不是廣告策畫而是牽涉到專業與社會責任。
精神文明的建設,就是道的建設,正道的奠定必須由了解與尊重規距做起。生活在社會中, 必須謹記倫理道德及行為準繩規矩。 唯有了準繩規矩才知平直方圓。没有規距, 偏離平直方圓, 混亂就會產生, 文明就會踏上毀滅之路。
茶人在推廣茶文化的時候首要在明確的自已能體認喝茶應講究的基本規矩。茶中有道, 唯有循道才能建立社會祥和與文明。當能體會與享受一個簡單易行又健康的生活文明時, 這傳統的中華茶文化就能在一盞一品中落實與創造個人與社會的正能量。
當注水入壺時, 放下肩上的重擔; 當執起一茶杯時, 放下那亟欲表現而翹起的蘭花指吧。茶無言無語, 當人願意品它時, 用心就可聽出那萬般的自然奧妙與精彩。
要有一批有使命感的茶農, 製茶者與茶人們一起努力。
不能單純的以生意眼光來對待, 而必須要同樣具有先憂後樂的精神。認識“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的道理。在追求生命的方向時須先能思考安頓生命的定位,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時時自省及相信堅持是一生努力的動力。
推廣中華傳統茶文化可以說是以有限的生命来從事無限的事業,雖然個人能力,財力及時間有限,但是我維持始終的相信. 只要我們有信心,能堅持初衷依然是可以創造不朽的事功。不朽的事功是一種追求學習的過程. 茶人須自我要求及認識茶事業是一項可以做為不朽事功追求的事業。
在推廣過程中難免面對挫折,競爭或是誘惑。這一切挑戰都是在加強我們的包容心與容忍力。包容和容忍是相關的,包容還要容忍,境界才會更提高,其中更需要加強自我養護與提升為人處事的修為。
在海外生存我們最基本的念想就是如何能把腰挺直, 頭能抬的高. 不想被人看低, 那就要由尊重自己做起。身為中華民族的後裔我們有責任對中華的歷史文化有更深層的認識,擴大自己關懷傳統文化價值的眼界,時時警醒日日用心維持高平的親近,是我們在思考融入及成長時須細心思考的重要課題。
生活中一日不可無茶, 不可呆滯不學。茶分六大類,在每一類中各個地區都有特殊特色與精品, 勿須有比對心。放空品茶, 用心學習與凝聽茶藴時, 其中的精彩就會帶給我們茶人用一生一世都說不盡的茶樂。當能誠實面對中華歷史文化與虛心學習,把茶與生活藝術簡單的融合在一起,更是提供我們在思考如何做人處世時有許許多多參悟不完的珍寳。
個人自1995年開始在比利時教茶及推廣中華茶文化就已立志在此成立中華茶文化協會。再多生活曾經歷的浮沈與打擊更是促使我對當年由愛茶到分享茶的正確知識與傳廣中華茶文化初衷的堅持。 持續的相信自己的選擇, 堅定的持續努力不再求得他人的掌聲, 而只是因為那是一件能讓我自己開心與健康的事, 一件我能以正能量確定生命定位與方向, 一件我能無愧於父母的養育及生命中所遇到的諸多恩師們的開悟與殷勤教誨。
蕭美蘭 二O一六年一月八日深夜省思與感恩行筆於安特衛普, 比利時
©copyrighted Mei Lan Hsiao, Belgium Chinese Tea Arts Centre / Belgium Chinese Tea Culture Association Email:info@chineseteaarts.com GSM:+3294506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