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Pure & Authentic Quality Tea

Category: 无界茶悟

小罐茶我知我见

前几年去参加浙江松阳茶博会之前我就听说过小罐茶,在松阳茶博会终于看到了小罐茶的包装。在当下我立刻就对包装提出我下面的看法:

  • 少量的包装可以鼓励有质疑的消费者愿意花小钱购买一点茶(样)来试试看。有助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兴趣与对茶企的品管信心。
  • 小罐如果是带有盖子的话,那么那个小罐还可以反复使用。但是如果小罐子是易拉罐,那么
    • 罐中的茶叶必须在那一次活动中喝完。消费者对茶叶泡法与用量是未必与茶企小罐茶的规划是一致的。收到易拉罐的人万一一次用不完,而茶罐又没有盖子,那不是很难堪吗?
    • 易拉型小罐,因为没有反复使用的可能,所以对环保会造成一个回收问题。换句话讲那一种小罐茶,不合乎环保意识人士的喜好。
  • 至于所谓大师加持,或许对那些夸大的市场宣传的服务公司有帮助,但是署名的大师对该款茶在曾经在哪里有出文证明他们对该公司与该茶的肯定呢?

对我这个海外洋包子来说,哪个哪个的大师是否真的有为该款茶背书,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署名,类似过度炒作的作为反而会激起我的质疑。因为在评断过程中,对茶叶品质最具有评断力是茶叶本质与品茶的人。

个人建议国内大师们应该对自己对某项产品的署名要特别留意,因为那涉及了商业合作利益关系。在国外从事任何产品的市场宣传的时候不光是要注意检验报告的真实性,还有智慧财产权,肖像权,署名权等法律细节要注意。

当年在松阳茶博会,看到的小罐茶好像是10个还是12个小罐放在一个大盒子里面。看到那个大的礼盒,第1个印象就是「浪费」。因为不光是纸盒,而是盒里面用的填充物,因为那些填充物是会造成环保问题的材质。礼盒看是很气派,跟精简德行的生活是相悖的。浮夸的礼盒包装里面实在装的茶叶总重量不到100克,因为有所谓大师加持所以价格标的非常高,这对刺激购买欲可能会造成直接的阻碍。这种做法对茶真的有帮助吗?对改善茶农的生活水平有帮助吗?

在某些方面我是赞同用小罐茶的概念来推广好的茶。茶罐的量或25克或50克为一罐的单位。

与其搞什么大师加持,还不如拿出售价1%(或多%)的金额捐与茶区或贫困地区经过当地政府单位认可的可持续性发展项目中的助学或社会协助或环保有关的非政府非盈利组织,推动茶企支持回归自然,服务社会的善举,如此可以帮助提升茶企的社会形象。

若是一个茶企有不同的茶类,也有不同款茶,可以用最简单的“试茶”包装来吸引新的客户, 比方说下一个纸盒里面装6包茶,每一包茶以8-10公克做为试茶单位(不需要用罐子,减少铝罐的投资以及环保顾虑)。每一盒的茶叶因为没有过度夸张的包装开支,让售价合理化,如此可以刺激消费者因为价格不贵可以鼓励他们轻易的做决定购买茶样。在评过该品牌6种茶之后,消费者日后就容易决定要购买哪一种茶。

建议把所有的投资与努力回归到鼓励茶企坚持提升好茶的品质与安全管理。茶企的品牌唯有在市场上能建立可信度,鼓励消费者对茶的喜爱,终而复始经由茶表达对品牌以及茶企的信任。
©萧美兰, 比利时中华茶文化协会於安特卫普,比利时, 25/07/2022

海外推广优质茶的挑战

自1995年至今国外的茶市场确实在缓慢成长, 然而市场依然是被加了香精或是使用精油的加味茶为主. 市场在成长, 虽然加味茶的佔有率与成长率更大更快, 但是我确实也观察到对优质茶的需求也在开放成长之中.速度虽然慢, 但是成长的曲线是存在的,对进口商来讲他们以利润优先,压低购买价,低价出售,求量为主,但是对逐渐在成长的茶饮爱好者他们关心的是健康, 长见的问题在 ”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现实品牌建立, 如何立信与持续经营的战略挑战。

但是若是对基本品质没有基本瞭解的情况之下,可以想像,消费者很容易被误导。因为许多消费者仍然无法分辨纯真的茶香以及加了香精香料茶之间的差异性。

拿一个臺湾的金萱乌龙来说,一个对”乳” (ㄖㄨ三声) 字拼音的误会造就了以为加了牛乳(ㄋㄞ   三声) 香料浓郁的“牛奶乌龙”就是最好品质的乌龙。这只是一例。也曾接触许多国内的饮茶人误以为伯爵红茶比国内的红茶好,而不知那是加了香精的红茶。诚实标示产品内含物是一个法律与道德的问题。

前阵子在看一本国外的花草茶书籍时,虽然那位英国作者是专精精油, 然而在书中有也提到慎用精油的必要,在书中作者有提到这些年有许多好动儿 (ADHD, ADD) 的产生似乎与食物与饮料中使用香精与长期过量食/饮用有相当的关联.但是书中并未提到国 外哪些单位或是专家有做这方便的研究。

不知国内有没有哪一个单位有对香精或精油食用长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研究报告? 因为这类研究报告会对在国外推广中国精品优质纯茶突破价格瓶颈会很有帮助。

这麽多年来不是没有想到到国内参加茶艺师或茶评审的考证, 一来是不知有哪些严谨的单位在哪时有办类似课, 二来我对市间那些课程是真的有扎实的学术基础不是很清楚。 与其因渴望学习而被误入丛林不如谨慎行之, 所以我选择漫长的不断的品比, 自省与自修方式深入学习. 更重要的关节点是,我所面对的市场是国外而不是国内. 所以国内的证书对我来说虽然是很有吸引力, 那可以验证我的我对茶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肯定, 但是这些证书在国外没有相对应的教育单位会认同, 所以也没有绝对必要性与紧急度。

目前在国外确实有一些人与个人办的茶课, 绝大多数是短期, 拿了一份 Tea Sommelier 的证书却依然无法分辨纯茶与加味茶的区别, 因为有许多是以低挡次或是加味茶为学习标的物。 所以几年前我决定在我协会的架构下成立中华茶学院, 就以中国精品质优纯茶为根本. 对在国外推广中国精品茶的我, 认为更重要的是能有正确的资讯, 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学习茶与分享茶知识。

多年前我也曾跟范老师坦白表达, 我很感激与尊重他们80年代在台湾一些爱茶与珍惜茶文化的前辈为復兴中华茶文化所做的传承的投入与努力, 因为他们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然而当时他们为了能想把中华茶文化的传承与日本茶文化的差异做区隔 ( 因为日本已经成功的把”茶道 Cha Dao”两字植入外国人的认知) 所以创建了”茶艺Tea Art”二字, 而这”茶艺”二字也间接的造就了今日茶艺界的乱象。 反观这三十多年来中国传统茶文化由台湾再回故地復甦与发芽, 似乎造就了市场更努力的在茶艺两字上营造文化市场. 优美的服饰, 漂亮花俏的泡茶姿势, 其中又有多少与茶有关呢?

为什麽我们的茶艺虽好看却不入人心? 麽这麽多年来在国外甚至经常有外国人问我 “啊, 你们中国也有茶文化?” 没错, 这些年来到中国旅游或是公干的人数有增加, 但是还有更多的人是对我们中国或是不了解或是带有有色眼镜来评断我们.  这些挑战激励我自1995年开始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警惕必须严格面对与处理的挑战。

學習不容懈怠

「茶與茶道不是源自日本嗎?」這是1995年起在國外努力推廣茶文化到今天還會經常必須面對的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提問. 但是這哭笑不得的感覺只能容許它持續一秒鐘, 因為若是沒有面對這類的錯誤知識, 就沒法子讓我跟那些對茶與茶文化沒有了解的人們講中國歷史, 論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演變.

在一個沒有茶文化根基但是卻有很悠遠文化與對世界藝術發展極具影響力的歐洲推廣茶與茶文化比在茶產區的國內, 不管是台灣或是中國大陸, 不一樣. 推廣傳統中華茶文化更必須由茶的基本面著手, 茶藝由教他們怎麼選茶與泡茶的基本開始.

在國外很渴望有機會買得貨真價實的好茶, 但光是能買到好茶也還是不夠的, 因為在國外茶被長年累月的誤導誤飲所造成的問題遠比國內更嚴重, 而歐盟又因為以前發生的幾次食安問題之後, 對農產品的農殘檢驗標準大幅提升與嚴格檢查.

一款茶若被驗出有嚴重農殘問題的時候, 往往被波及的不光是那一款茶的市場銷售, 很有可能影響到外國人對我們自豪的傳統文化有負面誤想, 甚至可能影響區域或是國家形象. 所以這麼多些年來我堅持對茶, 茶樹, 茶園管理方面的資料取得.

每個人對茶的香與口感的選擇認定會因個人喜好而不同, 或許我買的茶不是最最最好的茶, 但是我起碼可以說我買的茶是一日不可無茶與怕死的我卻能挺直腰桿大聲的說為什麼我敢喝與愛喝的原因與理由, 那些也是我能自動自發, 無懼與持續性為茶說故事及推廣的茶; 因為唯有釜底抽薪的提升茶樹的健康與茶園的安全管理, 那麼茶的品質根源才能獲得保障, 那麼我這在海外努力的小幼苗才有無懼地往前衝. 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來一再利用機會跟海峽兩岸三地的茶農與茶友們分享這國外的訊息與狀況.

歐洲有長遠的文化歷史背景但是卻沒有茶文化雄厚根基, 近些年茶市場確實有快速成長之勢, 而這個原來根基就鬆軟而卻又有快速成長之勢的市場也給唯利是圖的貿易商一個很好成長的機會, 也給劣質茶與加味茶的市場成長空間.

在國外, 消費者對茶沒有足夠或是正確觀念, 想喝但是不知道應該如何選擇與泡飲.  市面上有一大堆甚麼減肥茶, 安眠茶, 放輕鬆茶, 抗焦慮茶, 美容美膚茶…. 說穿了, 那些茶都是拿了來歷不明的低檔碎茶渣配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花草與香精所做的低檔茶, 這就是為什麼一般消費者認為茶就只有幾塊歐元的市價. 因為他們對茶缺乏了基本面的了解, 不是靠口感來買茶, 而是靠品牌, 看知名度, 看包裝或是鼻子來買茶.  在這種情況下, 就提供貿易商很大的玩弄空間, 而消費者就變成了任宰的小白鼠,

曾有一次在一家知名的茶店見到一對打扮時髦拿著名牌包的客人, 那位貴婦大聲的跟店家銷售員說”我一日不可無茶”, 這一句大氣的話吸引了我跟Ivo 的注意力, 結果她買的是混合花草與香精撲鼻的低檔加味茶.  那時 Ivo 只哼了一聲 “連茶都不知道選擇還好意思說甚麼一日不可無茶; 穿著華麗愛炫富, 但是卻低廉對待自己的健康”.  不幸的是, 這種事是每次走入華人超市或是市面上的茶店常見的事.  而茶, 更勿想甚麼高檔質優茗茶了, 不忍茶只能無言無語任人擺弄, 所以在海外推廣茶選擇以推廣中華傳統養生與茶文化做為自已如何融入當地社會的方法.  自打第一次與外國人分享中華茶藝的那一堂課中我就為了自己訂下努力方向, 那就是不能用簡單的生意眼光來做計劃, 原因很簡單, 若是他們對茶沒有基本認識, 不知怎麼泡, 那麼好茶是沒有空間. 若是好茶沒有空間那麼茶藝就只怕淪為形式. 離開了舒適的家鄉給了我一個有內省與外觀的絕佳學習機會. 所以自己一頭就栽入在茶理上的學習要求時時跟進與加強. 自覺在國外我身上披著一面民族文化旗幟, 我不能讓他蒙塵更不能辜負. 自1995年開始就而不以單純的商業計算來看待茶與推廣中華茶文化的努力, 而是一樁講究道德與良心能讓自己滿心歡喜心安的事.

愛茶如癡與努力為自己生命未來融入當地社會的我, 實在是不忍見原來天生麗質, 風姿卓越, 清純甘雅的茶被胡亂抹胭脂, 加香粉, 許多消費者因為自己不懂茶, 誤信媒體宣傳, 又不會泡茶, 不知道如何適當飲用, 當發生事情時第一個想法就是批評茶不好, 甚至說茶飲不健康. 茶又是如何無辜的遭到錯誤對待呢, 有些人甚至誤以為所有中國人(不管是來自哪裡, 不管有甚麼不同的政治意識, 只要是跟Chinese 沾上邊, 就是 Chinese)都懂茶, 其實非也! 華人圈中確實有愛喝茶的朋友, 但是是否都愛茶, 懂茶與願意繼續虛心學習呢? 是也, 非也, 那是個問題!

這麼多年在國外努力, 其中也經歷了許多困難與打擊, 這一切我都挺住與度過了. 那怕一個人的精力, 體力, 與財力都有限, 但是我對茶與中華茶文化是無怨無悔的持續堅持, 我深刻覺得做人做事與對茶都必須是一樣的態度, 不能輕易以應付了事的態度而必須以嚴謹與虛心學習的心態看待. 這些年能走下去都要感謝海峽兩岸三地的茶友們的了解, 支持, 鼓勵與鞭策. 經常有外國人問我一年去中國大陸或是台灣檢查茶幾次, 我只能笑著回答, 留著機票錢買好茶, 說好故事.  理由很簡單, 因為多年來持續合作的不光是商業夥伴更是對茶有相同看法, 堅守專業道德, 能交心有信任基礎的茶友.

第一天當面受教於范增平教授時, 老師告誡人生在世必須時時學習精進, 不能輕易縱容自己.  那一天老師由老師手上接到三部十八步的講義時, 那首頁中那一句”君子志於道, 據以德, 依以理, 游于藝”讓我內心感動不已.  自幼父親也一再教誨人生如登山, 有高有低; 登高時切記謙虛千萬不可過度得意, 當有不順時也勿須空言虛嘆.   人要活得安然與自在.  人生不過短短數十年, 每一天我們都必須學會對自己是否有毅力持續前進的方向與方法過程負起責任.  這一點學習如何面對人生與學習中華茶藝所需要的清楚志向, 正確方向,  方法與態度是一致的. 師父領進門修身在個人, 如何對自己負責的認知及及時行動更是不可輕忽的自身責任.

每一個人在學習的切入方法與切入點或許會因個人的機緣, 意向與喜好有差異, 不需要比較.  不管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成就是否自覺滿意與否, 我們都要謹記不能因個人的喜好而對他人的選擇有任何分辨心, 更是不能讓安逸自傲心而造成我們精進前行的障礙. 在杯中有我們的無形能量的反射, 任何時候能有一會一期時,  在場參與者的互動就是我們繼續精進的學習鏡子. 持續學習不需要問為什麼, 而只有簡單的”因為滿心歡喜所以….”.

在這過程中難免有得意時, 此時提醒要自己, 得意只能一秒鐘, 設立一個好的里程碑時, 若是不努力深入精進那麼深怕很快就會被後來更積極的人趕上. 在國內就近有良師殷勤提醒告誡是件很幸福的事, 但是在海外這卻是很奢侈的夢想. 在遇到老師時自己在黑夜中摸索, 也繳了許多學費得到許多教訓; 生命有限不能因貪圖捷徑而再浪費時間, 所以每一天矜矜業業提醒自己, 把自己每日的學習記在部落格中. 這些年來把自己的學習, 在國外努力為茶寫故事.  這不光是為了推廣茶與茶文化, 也是推廣家鄉的另一種最直接與務實的作法. 這一切是我愛做, 願做, 想做及能做的事. 這種愚公移山的學習方法也幫助自己獲得了更多正確與真實的資料與資訊, 讓我更多的材料為茶, 為家鄉寫故事.  也就是因為這種強烈渴望的心與願望所以有時會遭到誤導,所以我也會經常一再檢視過去寫的文章, 一來是怕自己隨著年華老去而有遺忘任何細節, 二來不希望自己一生有幸學習的知識有一天隨我變成空氣, 因為自認我有責任把正確知識與智慧傳承下去.

這些年犯過不少錯, 而每一次錯誤都變成了時時提醒我的負面教材, 而這一份學習與體會是無價的.  為什麼有時候開玩笑地說別愛上好茶呢? 因為一旦你知道質純與用心製作的茶能如此的香, 好, 美, 潤與韵, 一旦你愛上了好茶, 那你就沒法子降低選擇回到原來的起點了.  不是我眼中無法容下沙子, 但是那就是無法認同與苟同任何違反”尊重”與 “誠信”的基本道德作法.

現在也有許多愛學茶的外國人開店與教課, 茶與茶文化是我們中國人應該驕傲與傳承的文化資產, 我們的學習動力與深入豈可落於人後? 這更是自己日日警惕自己的一個鐘棒.  學習與努力沒有假期, 也沒有”為什麼”的疑問, 而只有”為什麼不”的自我選擇的結論與行動.

以質純的茶與傳統的中華茶藝智慧與世界愛茶的人結緣, 分享學習成就一個圓.

©copyrighted 蕭美蘭, 比利時中華茶藝中心 / 比利時中華茶文化協會 08/01/2017 于安特衛普, 比利時

 

 

可為, 不可為

人世之間何事應為,何事可為,何事不能為,何事不可為,首先必須對相關法理有正確瞭解; 其二則是必須能誠實面對反自我衡量,可為及能為之事必須盡心量力而為。終結目的不在金錢, 名譽而在安已心,更不可光是為了面子,難為情而勉強,更是不可冒犯法理。

誠如網友陳久華先生所言, 修行對每種人來說就是期許做人做事能做到心安理得,而意識是其源頭. 可為與不可為是與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孕育有關.

不論是修行或是造就, 一切努力與成果的承擔都在個人. 自是所謂 “師父領進門, 修身在個人”. 人皆有意識, 但是人是否有足夠意願與毅力去誠實面對, 那就要看個人是否能時時警醒與思考, 又是否能誠實面對與接受己身的責任.

意識形態若是迷信 IQ 那問題就大了, 因為在宇宙間我們人類知道的還是太少太少了. 而 IQ 再高又能洞悉多少呢? 若是連基本誠實都做不到, 那麼徒有操作他人意識形態的意識只怕將成為日後災難的開始與藉口. 若是意識形態能誠實憑藉本心,  盡力做到身心口而聲意結合, 或許不完美但是盡力, 那麼時時是好時, 日日是好日, 我們還祈求甚麼?

人生在世, 起伏不定, 世事難料, 這都是正常; 我們不能期望完美人生, 但是若能面對自己而內心無愧, 那也是人生中的一種福德.  世上無完人, 若自己都做不到完美, 我們又有甚麼理由與藉口去要求他人完美呢?  

一芽一葉茶教我們真清靜和的真諦, 而一個簡單的茶道教我們體會清靜和寂的智慧. 人生的修心養性不是甚麼大學問或是了不起的計畫, 可以就從眼下簡單的低頭專心開始.

©copyright of Mei Lan Hsiao, Belgium Chinese Tea Arts Center / Belgium Chinese Tea Culture Association 15/12/2015

人生如茶, 茶如人生

茗茶質純淡雅香韵, 甘甜而回味長.

茶有淡有濃, 濃淡由各人自定之.

茶香自然淡雅, 如迎風佇立時隱約的微香

偶飲濃茶可消肥膩, 但是常飲濃茶則有害健康;

是愛撲鼻濃香還是悠然淡雅如微風中的自然花草香.

每個人的喜好有同也可異, 沒有對與錯,決策在個人.

茶本味苦澀而後甘, 甚麼時候喝什麼, 怎麼喝也是一個簡單的選擇,

細想人生, 不是也必須不時做抉擇與面對抉擇嗎

品茶如此, 人生亦如此.

茶香雖淡, 然而甘澀再回甘, 兩翼生風, 淺淡而後勁足, 何憾之有?

朋友情誼互動或因地理分隔, 時間差異而漸漸疏遠;

雖不是我願, 卻也必須無奈接受, 因為那是人生成長終將面對的現實

曾有的情誼或許不再熱絡甚至變淡, 未必是壞事;

往往因愛過深, 期望過高, 當失去時更覺苦痛.

青春時光如風過不留痕, 再多也有失的一天

是善緣, 是孽緣, 一切隨緣, 平常心看待,

良師如燈塔

人生的學習路程是自我們哇哇落地那一刻就開始了.人生來平等但是每個人的天生資敏,後天的學習態度與方式會影響我們每個人日後在學習這條路上的深度與長遠. 天生資敏高的人是打自有自覺性學習開始的那一天就很容易開悟找對方向; 另一種人則屬於後知後覺,要走許多冤枉路歷經一些原來可避免的時間浪費與經歷苦練才回到原點, 有幸能得到良師後方能開悟. 我很不幸就屬於那第二類型.

自幼的時候很幸運因為母親與父親體質需要不同所以由為他們泡茶的時候瞭解飲茶與泡茶必須因人體質需要的差異做調整, 但是這份學習在當時只停留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 這小時候的經驗並沒刺激我對這為什麼的原因由古書去做更多的瞭解, 其因就是因為那時找不到良師帶領. 但是在給父母泡茶時我愛上那股茶香與回甘.

在學校時在中文課中對各型古書都有閱讀, 但是心很野放的我只把讀書當做應付考試而已. 家父非常嚴格的要求我每周周末必須在出去玩之前先完成讀一些儒家的書籍然後用書法把心得以自省的方式寫下來, 好玩心切的我只想趕快繳出文章讓父親點頭放我出門去玩; 所以讀了許多文章而真的能讓我內心有體會的是跟本不成正比.但多少還是有種下些許種子;  究其原因是只有嚴父的嚴格教導還是不夠的, 我需要能馴服我野性的良師引導.

由於當時在學校選課的方向是以外貿為主商業文書管理,  所以1975年離開學校起自覺性的學習都是以英語, 談判溝通或是管理為主,  十年有如機器人般的努力工作, 工餘時以專業為主的學習與玩命般的練有氧舞蹈, 雖然似乎在工作發展頗有些成就的時候卻自覺性的感到身心已達疲憊無力的臨界點. 那時正好政府在為了協助台灣茶農的發展推動茶文化在聯合民生報上大登文章介紹各區茶葉. 在在那時只看到台北市周遭茶園的介紹, 自幼愛茶香的我總算得到一些能幫助我找到附近茶園的方向資料, 一個周六再一次心靈又再落谷底開車往政大後山猫空方向開. 一向沒有方向感的我, 或許是命運讓我在山上找到一處能讓浮動心的我有個心靈沉澱的好去處.  在那裡不但能品新鮮好茶, 更是體會到由泡茶的一舉一動能享受心靈沉靜的能量, 更進一步的能看到茶農的一年辛苦與傳統製茶工藝的辛勞; 體會到一盞茶香不止在茶葉本身好與壞, 更在那身後無法用言語道盡的中華文化歷史與沒有邊際的人的價值.

那時在台灣學到的相當有挶限性,  只有三峽碧羅春, 南港與坪林的包種, 日月潭紅茶, 祥泰茶莊的香片, 貓空 鐵觀音,凍頂烏龍, 及南投的一些烏龍茶. 因為那時在台灣喝的普洱屬濕倉發酵所以我直到2002年到了雲南西雙版納的勐海茶廠才對普洱茶有了正確的了解, 從那時重頭學普洱茶.

1991年因婚嫁決定離開台灣, 記得在那之前在報章的報導中有看到范增平教授開辦的良心茶藝館, 在文章中提到多位台灣製茶與茶藝界的泰斗對茶的品鑑, 那時算一算自己真正開始學茶才剛始, 覺得自己哪有資格能與那些茶業與茶藝泰斗們同桌品茶. 就在那一份缺乏自信的愚眛心態下我錯過了認識范老師的機會.

1991年五月離開台灣時不能帶走許多心中珍惜的家鄉, 但是箱中的幾包茶葉就是我最珍貴的鄉情代表.由歐洲回台灣實在不容易, 所以我就用做中餐與敬茶的方式讓我的家人與外籍友人分享我的家鄉味與分享我思鄉的片刻.

離開了家鄉才體會到過去對自己再自然與平常的中華文化與傳統智慧.  選擇成為海外浮萍是否能在新的家立根的重要性. 必須由知道與感恩我是誰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建設.

雖然因為工作我依然要繼續以專業為主的學習, 但是其它的時間與精力就全放在了學習傳統文化的領域裡. 連過去覺得是一種負擔的讀書與練書法都變成了我快樂時光的消遣方式.  當發現國外企管大師不是引用他們學到的些許孫子兵法, 老子道德經不然就是儒家思想做為他們教學的主題, 那我就想那都是自己中國老祖先們留下來的歷史智慧財產, 若是還要跟學了半瓶醋的外國人那裡學,  那真的是太對不起父母的教養與枉為做為一個中國人的子孫的責任了.  所以自那時更是把重新研讀古書做為準備國際談判,  策略化思考與團體管理培訓工作的研究重點, 在專業工作上創造同異的利基特點.

1995年比利時朋友邀請我為他的太極中心成立茶角落, 同時也在那教課. 跟外國人在家裡分享茶文化講茶不難但是要想跟外國人分享正確的中華傳統養生與茶文化知識那責任可就大了. 離開台灣最大的好處就是開拓了自己研究茶的角度.  那時給我自己對茶與中華文化的定調就是”一切重頭學”.

當自己硬著頭皮面對外國人教第一堂茶課的時候, 由她們那裡我清楚的瞭解

  • 他們對茶一點概念也沒有, 相信名牌, 以為中國茶與品質就是價廉
  • 茶湯千萬不能苦澀, 否則不是他們認為茶不好喝, 不然就是加糖, 加奶或是加其它的添加物來淹蓋茶香與茶味
  • 有外國醫生說茶不健康, 說喝茶會傷腎; 而實在是因為他們不懂怎麼喝茶, 他們不知如何用多量散葉茶與泡多久, 而錯不在茶.

由這些教學活動中我深切的體會我對推廣茶的決心不能放在單純想賣茶這一階段. 歐洲是一重文化的大陸, 所以我把重點放在推廣中華茶文化的層面. 因為好茶如佳人, 怎麼樣的幫她不被無知的人誤用與虐待是我最關心的事.  自那時起, 每每各地政府與或是非政府組織辦文化有關活動有能展示中華茶文化的時候, 我是絕不退縮.

經常有朋友笑我是敗家女, 因為在這沒有茶文化的地區以我工作的收入來專注推廣中華茶文化, 還堅持中上級的品質, 換句話說我的穫利會遠遠不如投資. 每一次他們的質疑就給自己一個以開懷的心以 “掏腰包推廣中華茶文化讓我很快樂” 來回答他們對我的關心.  說實在的在那些年裡我投資買錯茶的機率隨著學茶的深入與品茶的經驗有漸漸減少. 看起來投資學習還是真的很有必要的. 但是堅持真與純品質與傳統的心一直不變.

在網際還沒有今日這麼及時與方便的時代, 我只能靠每次回台灣或是去大陸工作時逛書店買書, 不然就是在茶館裡用心品茶與觀察.  雖然也遇到許多自稱是茶專家的人,他們的自信自滿的心態反而讓我懼怕, 我知道我熱愛茶與及過度渴望學茶文化的饑渴有可能因誤聽而容易被誤導, 更恐懼自己因自滿而造成自我盲目.所以給自己訂的方向是尋良師帶我在正道上前進. 在那時我就不斷的靠自讀, 不斷的品來自世界各地, 各類品級的茶葉來學茶, 用心嚀聽茶對健康與人生無言的智慧.由自由開放的資訊與喜歡好奇不斷的品茶, 開始對茶的選擇有了更多的瞭解與認知. 茶的世界變得無限寬廣.

自1996 年起我當2002年面對人生最淒苦的日子, 我前夫不斷的跟我叫囂的問為什麼我不由世界上失蹤, 愈面對那種極端的種族歧視與家暴,我的鬥志生存力在傳統智慧的支持下變的愈高. 在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我深深體會要想長高必須把養我育我的中國根護的更好. 品茶時候的那份內心的充實與安定, 與人分享中華茶文化時候的那份衷心的喜樂是我抗拒焦慮的最佳良藥, 既健康又深入. 這種喜悅感愈激發我對推廣中華茶文化的決心.

2005因茶藝活動認識 Ivo, 他由跟我學茶而開始變成相互的生活伴侶; 能有一位誠實善良又愛茶的夥伴心理變的更穩, 生活感受更是開始有了好的支柱與改善, 那時此間的茶店也開的比過去多了許多. 市場的擴充代表假茶, 混合茶與加味茶的佔有率也愈來愈高. 在那時我對茶許了願 – 當我極為焦慮時你顧我; 當我有能力雙腳能站在地上往前行的時候, 我會為無言的你盡力.  這個願就是我每日生活的中心信念.

為了要提升自己對茶與中華茶藝的正確認識, 我堅守一個簡單的 “真”字, 也就是茶要純與真 (歐洲的農殘標準是世上最嚴格的地區, 不能讓中國或是台灣好茶再繼續被不識茶的人誤認與誤用是我個人對茶的承諾),  做人要真要誠, 心更要真的自我要求; 求良師的心也就愈切.  也就在這個時候此地政府內部組織做法做了很大的改變, 原則上只有非營利性協會組織才能參加政府主辦的文化活動. 所以二話不說我就尋求協助把非營利型的『比利時中華茶文化協會』跟當地政府登記了起來.

登記起來後之後第一個想法就是提醒自己可千萬不能閉門造車, 必須要更努力自學與找到一位良師繼續學習與鞭策自己才行.

學茶理與學怎麼樣泡茶其實不難但但是怎麼樣遵循正道把自己的渴望學習的心導正則不易.  好在那時已能由網站的搜索引擎尋找台灣是否也有類似的協會或是良師. 2009年我在在網站上總算尋找到中華茶文化協會, 由在網站上看到范老師的經歷與他對茶文化推廣的動力與決心,我心中的跳躍直到今天回想依然激動.  由心裡認定我一直想找的中華茶藝與茶文化的良師就是范增平教授.

由網站上看到老師在大學時代研習哲學、文學、宗教,因禪宗六祖惠後第四代傳人趙州禪師的「喫茶去」公案得到啟示。對老師能在年青時就因天資敏銳能早早開悟而欽羨不已.

老師這些年的履歷我們能感受到老師為什麼以推廣與提升中華文化做為他終生之愛:

  • 1979年老師有幸能跟中華茶文化先驅, 林馥泉大師習茶
  • 1982年發起組織「中國茶藝協會」並任秘書長
  • 1984年 老師赴韓國、日本親近韓國茶文化泰斗韓雄斌先生、日本煎茶道學會會長西山泰生先生。那一次的拜會可想像極具鬥志力的老師對為什麼源自中國的中華茶道反而在日本人的有系統的推動下在世界知名, 對原本就愛茶與護中華茶文化如癡的老師有的震撼, 激動他以更有系統的方式推動中華茶文化的決心.
  • 1986年「中華茶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並設立「良心茶藝館」
  • 1988年任「中華茶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
  • 1988年當台灣人可以去大陸探親時, 老師就負著將茶藝文化帶入中國大陸的使命,深入參訪大陸18個省市產茶區及台灣的茶園,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個城市公開演講傳授和表演茶藝。
  • 2000年推動並參與中國大陸茶藝專業教育的設立和茶藝師認證考試制度的完成。

一找到資料我立刻經網站給老師寫了封自我介紹信, 沒想到立刻收到老師鼓勵的回信.  由於時差所以等到第二天一早打電話給老師. 或許真的是機緣, 我立時跟老師取得了電話聯絡.   老師聲音圓亮, 雖然看不到他的人, 但是由他的聲音我被他對茶與中華茶文化的執著感動.  那一年比利時辦的第一次茶博會剛結束, 原主辦人原來想第二年再辦, 那時我就想法子跟老師要到他的簡歷交給了原承辦人希望他能請老師來辦講作.因為最有資格講述中華茶文化與歷史唯師已.   結果那茶博會活動是一年推一年,近些年由於政府預匴緊縮所以等到後來的結果是因承辦人無法申請到當地政府補助所以無限度的延後.聽到那消息時, 心中真的是很失落. 但是我堅持由老師的字裡行間繼續找尋與學習.

2011年雖然跟 Ivo 總算回到台灣. 但是那一次正好老師人在大陸教課而我們也因工作假期限制只能在台灣做短暫的停留, 那一年把在台灣停留的時間留給愛默斯症愈來愈重的母親共聚, 因為默默中我知道那可能是最後一次能坐在她身邊給她講小時候的故事, 問問她知道我是誰嗎那類孩子話. 那一年又一次錯過正式拜師的機會.

2013年母親往生再回台灣,到台灣第一天晚上就因跌倒造成肩軔帶裂痕成了個傷兵. 那一次正好老師人也在台灣, 一聯絡上老師, 立刻興奮的拉著一句中文也不懂但也很喜愛中華文化與茶的先生Ivo立刻去拜見老師. 在大師姐周本男的見證下 Ivo 跟我依著古禮跟老師跪拜正式入門. 第二天老師去大陸教課, 在我們臨離開台灣前老師特別交待他一回台灣要考我們三段十八道茶藝. 其間感謝大師姐帶我們去桃園茶園訪茶與品茶. 老師在大陸教課辛苦, 由於我們第二天要離開台灣, 所以感恩老師不顧自己的辛勞堅持我們實際依三段十八道實際在他的面前做操練. 給我們一次難得省思改進的機會.  那一次跌倒造成傷肩軔帶裂傷所以持壺時感到困難,連持起水壺都覺得痛與吃力, 不自覺的肩稍為提高了些. 不知我受傷但細心留意每一細節的老師看出我的缺失. 感謝那一天老師在知道我肩傷時輕放我過關. 後來的提教卻是我們不管是繼續在茶藝習進學習上或是做人做事都是一生受用的教誨; 那就是茶藝意在茶, 要專心專注, 身要正, 氣要定, 手要穩.

由於住在歐洲來返國內不容易, 所以比起國內有幸與老師經常品茶學習的同門, Ivo 跟我自認我們的學歷還淺, 想更深入學習.我們或許天資不敏, 距離老師又遠, 但是我們對茶的愛與堅持中華茶文化於日常生活哲理只有隨時間增強. 距離再遠, 老師的教導永遠鮮活在心中, 在每一次品茶間.

范增平教授近日提訓雖只短短數字, 而那不光是在督促我們在海內外推廣中華茶藝文化時應記的守則, 更是我們日常如何為人處世應謹記的明訓:

凡事, 心要正, 心若不正, 做似正事也是邪. 因果是科學,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果是; 欲知來世果, 今生做者是. 賈伯斯很推崇因果論, 要人們不要忘記初始的心, 才有可能有正能量, 有好的成就. 心正做邪事也是正一個人心正還是不正, 我們看不到, 我們可以看結果來判斷其心正與不正.

在生活與內心孤獨面對苦難挑戰的時候, 我深刻體會維持一個純然的正心是為了對自己負責而不是為能求經濟所得. 在那時我就時時告誡自己要堅持推廣中華茶文化的初衷. 如果在推廣茶文化的時候把獲利的念頭放在前頭, 那麼這麼些年來的努力與堅持不等於廢功.  若持一向錢看齊的心, 那麼看似有正當的理由都很有可能會走偏.

每款茶都有他精彩的歷史與故事, 而人生精采的故事不在別人嘴裡怎麼說或是在他/她的書中怎麼寫. 而在自己如何的誠實的紀錄自己的人生點滴.

受利誘走歪走邪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真的是很容易, 但是能經良師指點找到正確的方向, 能被老師的身教鼓勵提醒自己必須堅持毅力. 那麼那怕日子再苦也內心也有簡單的快樂與安然. 那就是人生無價的得.

雖然我繞了好一大圈才進茶觀園, 但能在一生享用不盡的茶園中無盡的茶的美, 香, 韵與智慧, 能遇范增平教授被接受入門做弟子, 那就是人生中的大幸. 我們沒有時間遺憾, 喫茶去!

蕭美蘭, 比利時2015/5/22於比利時

 

 

 

 

 

 

 

不忘初衷再述

自幼由母親那裏對茶與人健康必須考慮個人體質來做調整, 但是那時對茶也還只是一知半解, 只覺得喜歡它的香跟那一種淡淡的由微澀收斂的口感。還記得在沒畢業前, 經常跟同學到台北郊區烤肉與健行, 只知在台北周圍就不光是有好多山與水, 更有許多茶園. 每當我們走的很累的與滿身大汗的時候, 我們都會泡去在茶園跟友情善良的茶農討杯茶喝。健行,烤肉,步行茶園間, 聞茶香喝茶解渴佔了我學生記憶的一個大部分. 那時對茶還是一知半解, 但是知道在台灣好多地方都有不同口味的茶. 各有各的香, 各有各的美, 有聽不完的歷史傳奇。但是在那時它們稱那是喝”老人茶”. 一聽老人兩字, 當然自然也就沒那麼大的興趣去專研. 而採取了”隨機緣”的態度。

1975年開始工作後, 每一次在跟同事或是客人大啖台灣美食之後, 總喜歡到茶室去喝”老人茶”因為茶很解油膩, 同時有助大夥可以繼續天南地北的聊天情趣。直到1985年在自覺性的詢問人生活的本意為何時在四月份的一個雨夜由辦公室例行性加班回家的路上, 斗然之間開悟, 才知快樂的第一步是找到自己的雜念, 把雜念放下來; 生活不光是工作, 工作, 而是要適時能靜下來。就在那時找尋有甚麼方法能幫我靜下來的時候周末民生報上兩大頁介紹各區茶園的報導跳入我眼裡。但是去哪裡呢? 我是個路癡, 只記得在政大後面有一條路往貓空, 那二話不說, 開了車就往貓空方向去了。開著開著, 心就開始虛了。“怎麼沒見有茶室或是茶店?”只有硬著頭皮再往上開。

一個轉彎處看著左邊有一個依山坡走勢蓋的木屋, 上面掛了一個茶字. 那是一家由茶農張先生自營的茶室。簡單的木製茶室裡沒有什麼特別文藝裝飾, 坐在開敞的空間可以鳥覽台北盆地, 一顆浮動的心很自然的安定下來。那幽靜的山區茶室就變成了我心情沉澱的祕密角落. 工作壓力, 情感糾結, 所有的煩躁與焦慮都在品茶的一瞬間化滅無痕。

在那裡才知道類同的老人茶若小壺搭配聞香杯, 那就是功夫茶. 不談道, 不論藝, 每一次去張太太就會跟我介紹不同的茶。在沒有強力推銷手段而只是純然讓我品與了解每一種茶由在不同季節因茶性依經驗決定製茶到焙火的差異。我那好奇, 好玩的鬚角就完全溶入茶湯中了。茶室旁有一間張老太爺製茶的空間. 當看到張老太爺彎著腰揉茶的時候, 頓時我才知道那杯中有的不光是茶香與甘甜, 更是用文字無法寫盡與無價的人文價值。就這樣子, 我被茶, 大自然奧妙與台灣人的歷代努力結合俘虜了。

1991年因婚離開台灣, 我沒法帶家鄉的土到國外, 但是我帶了台灣茶與壺。離家遙遠的時候, 才更知家的好與美。在對中國人與中華文化有莫名的文化歧視的環境裡, 我學會把背與腰桿挺得更直的重要。茶變成我生活中平衡情緒的重要支撐之一。每有機會展示中華茶藝與分享茶就不放過跟人介紹茶之美的機會. 沒有甚麼 “為什麼”的念想, 只是為了讓我自己快樂與做一件自己能心安的事。

離開台灣對我學茶來說是幸與不幸. 因為不但是我學茶的角度不再拘限於台灣茶, 而擴展成360度。 1995年應外國友人要求, 開始教茶。由教與分享經驗中不但幫助我學茶的角度也由單向由內往外看, 變成了有內觀與外察的機會。也由分享中了解如何因當地人的口感要求在泡茶時適度做調整。推廣中華茶文化的用意是讓他們知道茶的自然美與甘甜。這些年更是時時警惕自己必須放下表演或是表現自我的慾望。學的愈多, 愈覺得有許多不足處; 了解的愈多, 對茶與中華茶文化的精彩更癡戀。

近日看到范增平教授在接受江西太原採訪中對如何推廣茶文化的問答, 想起自己當年進入茶世界的奇遇與這些年自己給自己在國外推廣台灣茶與中華茶文化給自己立下的初衷 – 簡單的愛茶, 簡單的享受, 真誠的面對, 簡單的心安。在沒有茶文化卻要面他們對世界茶文化發展已有的誤差了解, 對茶的口感與價值已有先入為主的地方推廣質優茗茶不是簡單的過程。因為面對的不光是國外拓展所面對的幅寬面的挑戰, 也面對如何把國外資訊跟國內業界分享的難處。

推廣茶文化所需要的要件

茶人有責任引導重視精神文明的推廣。善用媒體不是廣告策畫而是牽涉到專業與社會責任。

精神文明的建設,就是道的建設,正道的奠定必須由了解與尊重規距做起。生活在社會中, 必須謹記倫理道德及行為準繩規矩。 唯有了準繩規矩才知平直方圓。没有規距, 偏離平直方圓, 混亂就會產生, 文明就會踏上毀滅之路。

茶人在推廣茶文化的時候首要在明確的自已能體認喝茶應講究的基本規矩。茶中有道, 唯有循道才能建立社會祥和與文明。當能體會與享受一個簡單易行又健康的生活文明時, 這傳統的中華茶文化就能在一盞一品中落實與創造個人與社會的正能量。

當注水入壺時, 放下肩上的重擔; 當執起一茶杯時, 放下那亟欲表現而翹起的蘭花指吧。茶無言無語, 當人願意品它時, 用心就可聽出那萬般的自然奧妙與精彩。

要有一批有使命感的茶農, 製茶者與茶人們一起努力。

不能單純的以生意眼光來對待, 而必須要同樣具有先憂後樂的精神。認識“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的道理。在追求生命的方向時須先能思考安頓生命的定位,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時時自省及相信堅持是一生努力的動力。

推廣中華傳統茶文化可以說是以有限的生命来從事無限的事業,雖然個人能力,財力及時間有限,但是我維持始終的相信. 只要我們有信心,能堅持初衷依然是可以創造不朽的事功。不朽的事功是一種追求學習的過程. 茶人須自我要求及認識茶事業是一項可以做為不朽事功追求的事業。

在推廣過程中難免面對挫折,競爭或是誘惑。這一切挑戰都是在加強我們的包容心與容忍力。包容和容忍是相關的,包容還要容忍,境界才會更提高,其中更需要加強自我養護與提升為人處事的修為。

在海外生存我們最基本的念想就是如何能把腰挺直, 頭能抬的高.  不想被人看低, 那就要由尊重自己做起。身為中華民族的後裔我們有責任對中華的歷史文化有更深層的認識,擴大自己關懷傳統文化價值的眼界,時時警醒日日用心維持高平的親近,是我們在思考融入及成長時須細心思考的重要課題。

生活中一日不可無茶, 不可呆滯不學。茶分六大類,在每一類中各個地區都有特殊特色與精品, 勿須有比對心。放空品茶, 用心學習與凝聽茶藴時, 其中的精彩就會帶給我們茶人用一生一世都說不盡的茶樂。當能誠實面對中華歷史文化與虛心學習,把茶與生活藝術簡單的融合在一起,更是提供我們在思考如何做人處世時有許許多多參悟不完的珍寳。

個人自1995年開始在比利時教茶及推廣中華茶文化就已立志在此成立中華茶文化協會。再多生活曾經歷的浮沈與打擊更是促使我對當年由愛茶到分享茶的正確知識與傳廣中華茶文化初衷的堅持。 持續的相信自己的選擇, 堅定的持續努力不再求得他人的掌聲, 而只是因為那是一件能讓我自己開心與健康的事, 一件我能以正能量確定生命定位與方向, 一件我能無愧於父母的養育及生命中所遇到的諸多恩師們的開悟與殷勤教誨。

蕭美蘭  二O一六年一月八日深夜省思與感恩行筆於安特衛普, 比利時

©copyrighted Mei Lan Hsiao, Belgium Chinese Tea Arts Centre / Belgium Chinese Tea Culture Association  Email:info@chineseteaarts.com GSM:+3294506899

歡喜迎接2017

煙火的砲聲響起, 2016年這一頁正式成了歷史. 在此我首先要感謝總編與諸位讀者在過去一年中給我的許多支持, 鼓勵與靈感. 一年之始, 在舊曆年尚未來到的時候, 利用此欄跟諸位拜個早年, 真心祝福大家與你們的家人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與平安喜樂.

有的時候我們做的”未來”計畫因為實際狀況而必須提早或是被迫採取行動, 比如說今年我們本來就選擇了安靜地享受聖誕與新年, 但是沒想到24日下午本來以為只是檢查簡單的水管堵塞時發現這50年代蓋的房子的浴室黃銅排水管銹破了. 原來想就換掉銹掉的部分, 但是沒想還是有漏水的現象. 被迫把浴缸移開, 一看才知問題真的很嚴重, 必須重新全面更換管道.  本來我們就有計畫要更新浴室, 這一突發問題逼迫我們把計畫提早. 與其跟浴室生氣, 我們反而慶幸問題發現得早, 沒有等到樓板濕透, 否則問題更將龐大與可怕. 由於經費有限所以決定自己與找一位Ivo 的好友快快的把整個浴室全拆了. 體力透支當然很累, 但是總算在十二月三十一日下午把該清理的全部處理完畢, 該準備的材料全備齊了. 心中釋然的慶祝跨年夜.  不久的未來我們就可以依我們原來的想法完成一個新的浴室.

由這件浴室事件我也深刻體會, 人生可以做很多計畫,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現實有時不是完全會依照計畫進行. 當事情發生的時候, 當然心中會有氣也有懊惱, 但是與其花時間與能量去抱怨災難, 不如改變態度, 冷靜面對與處理問題來開創另一個新契機.

假日期間看到微信群組中有一些很具有深思的討論:

學習說好話

個人被邀請參加許多不同群組, 經常在群組裡看到Eomji 或是相互拍哄, 我想由於大家多半都只是在網群裡認識而不是真正的那麼熟識與了解, 所以我想這是很自然的許多人選擇”安全性”高的拍哄方法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可是有時太多的時候反而降低自己參與群組討論的意願. 有時也學時髦用 Emoji , 但是心中總是覺得怪怪的, 好像只是在敷衍了事一般有那一股空洞的罪惡感. 

學習說好話, 不是學習空洞無新的讚美詞. 而是要學習如何適時, 適當的表達自己真心的認同, 有時也有可能是建議或是不同看法.  當然更不需要小氣萎縮. 因為認同與讚美他人絕對不代表自己內虛或是有所不如, 相反的是代表了自己內在有足夠的正面能量.  但是真心的認同與讚美不需要疲勞轟炸的表現, 太過時就顯得虛假與浮濫.

學說好話很容易, 在咱們中華文化中的關係管理環節中更是重要. 但是要學的不是說甚麼, 而是如何適時, 適人, 適當的表達那可是需要咱們處處思考與警慎學習的過程管理. 更別提在國外還有文化差異性的錯綜複雜因素. 人們對我們的肯定必須建立在是否有誠信基本互信上.

對人友善, 認同與讚美不在得, 而是給自己一次加深對自己認識與挖掘正面能量的好練習. 不需刻意, 就由日常生活以禮相重做起就可以.

提起與放下

這簡單的四個字更是在近來網群中有關禪佛與茶常見的熱門字彙. 在不同群組中也有許多人按讚說了不起. 是的, 這提起與放下確實是我們在人生中必須不時修習的人生哲學智慧, 而這份智慧可以由簡單的中華茶藝過程中詮釋中學習如何簡單的表達.

但是這提起, 放下簡單四個字就真的這麼容易參悟嗎?

這讓我想起2002下半年跟美國柏克萊大學一位華人學者討論自己將如何幫助自己解決當時生活中所面對的巨變所帶來的焦慮過程時, 雖然那位教授沒有用同樣的字彙, 但是他給的建議是雷同的. 自己過去從事變革管理培訓與工作經驗中我深刻體會, 這個過程不是那麼的簡單, 我必須有強烈的意志力與毅力及能力處理每一個過程的的每一個角落.

在真的能放下之前, 必須先把提起及放下中的那5W1H (what, which, who, when, where 及 How)先由誠實面對自己開始了解. 那有人或許會留意在這5W 中怎麼少了為什麼 ( Why ), 其實原因很簡單, 一個問題不可能是單方所造成的, 若是一 方炒破沙鍋問到底想了解為什麼, 而另一方不願面對, 那麼這個為什麼只會造成更多問題與紛爭而已. 若是在每一個W 中不瞭解H的關聯性, 那麼提起, 放下也將只是空談.

若是提起與放下可以很容易參悟, 那麼我們就必須好好的了解為什麼日本千利休禪師又為何在倡導這個理念的時候, 卻要求想學日本茶道的人在學茶道時堅持他們對每一個細節動作必須做到心意合一的完美呢?

若不能以真誠學習的心與態度面對如何以茶進行人生修行時每一個細節的重要性, 只是用這四個字來簡化茶藝學習過程中每一個細節的重要關聯, 不知也不能堅持, 再提與放的過程中不能擺平內心雜念, 不知如何釋然把自己融入茶中或是生活中每一個W 與H細節, 那麼, 提起與放下也只會淪為縱容自己偷懶的藉口.

法鼓山聖嚴法師對提起與放下的闡釋中也點出,  若是提不起必然也放不下. 能夠提得起, 放得下是一件不簡單的事. 許多人把這四個字掛在嘴上, 但是真正能做的人無幾. 因為在這現實社會裡, 提不起也放不下的態度實在是太普遍. 有太多人在四維八德為基礎「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中對己身應負的責任與義務是只有求而提不起, 對名利, 財富, 地位, 權力與名望的渴求與追求更是放不下. 內心中的貪嗔癡. 不需要甚麼了不起的文憑或是證書加持, 我們一生中終了會在現實中了解 缺乏意志力與毅力是決定是否能開啟開悟之門與處世成功與安樂的主因.

一月一日一早起來看到范增平恩師給我的期許與建議. 恩師訓導必須嚴謹遵守, 不光是戒恐而是由心尊重. 今年自己必須更努力讓心靜下來. 學習必須由勉強自己養成好習慣做起. 學習不需要問為什麼, 推廣中華茶藝是一個讓自己快樂的泉源而不是商業利益. 這一個態度讓自己由內心歡喜. 個人在國外推廣中華茶藝文化確實是有時會有渺小勢弱的焦慮, 而這卻也是我必須更努力的理由. 以實際行動向茶與茶修靠近, 我的心就更穩當, 整個過程給我的學習就愈紮實.

人可欺我, 我不能自欺或是欺人

人可負我, 我不能自負或是負人

話語如煙, 名詞形容詞不如動詞

知易行難, 一切由行動開始做起

©蕭美蘭, 比利時中華茶藝中心/比利時中華茶文化協會 二O一七年一月一日

在苦難中我成長

自我介紹, 不管是在社交或是專業領域裡常見的溝通開瓶器, 想起27年前第一次在International ToastMaster Club 做第一場演講時, 在時間壓縮下, 原來準備好的自我介紹的演講稿卻是一字都記不起來, 突然腦空了. 那一天晚上我整個演講的內容繞著”我是誰”流轉.  同樣的問題今天卻要面對的不光是”我是誰”的簡單自我介紹, 更是有必要深入的質問自己”生命中是那些經歷塑造了今天的我”.

我從哪裡來

日昨一位內陸朋友問我貴姓, 我知道我們這個蕭姓在內陸有兩種簡體字寫法, 一是”萧” 而另一個是”肖”. 不管是怎麼樣寫, 我是永遠感激成為蕭家人. 至於那美蘭的名字, 小的時候自己這個名字裡又有”美”又有”蘭花”之意很有意見, 因為我從小是在鄉下長大的, 依稀記得曾見過一張大約是我們要搬到台北前跟一群孩子 在苗栗公館那裏的遊玩場地裡的照片,  那真可以用灰頭土面的來形容我們那一夥撕裂嘴笑的”野娃子”. 那個年代在我們那眷村中大家的情況相當, 許多都是父親在軍中分散台灣各地為台灣的捍衛或是建設努力, 住在苗栗第四被服廠眷村的妻兒子女可以套用”留守家人”來形容. 但是大家心中沒有苦, 只有一家親的友誼與親情. 而且我小時候的夢想可不樣一般女孩有的公主夢, 反而是跟父親一樣勇敢從軍, 所以一想到美麗蘭花這麼女性化的名字就全身不自在. 在小學時候每逢考試要在考卷上寫那橫橫豎豎一共四十九劃的名字, 光是寫名字我都寫到手癱了. 父親在玩笑下說, 那改成蕭一, 我又抗議, 那怎麼成. 太男性化啦. 所以想改名字的念頭就早早打消了.

從小我就跟弟弟不一樣. 弟弟只有一個名字, 而我有學名與小名(年華). 而小名是跟弟弟一樣依著蕭家 家譜排法, 屬”年”字輩. 小的時候也搞不清楚, 就這樣子朦朧過去了. 一直到了我後來發現我是不足月就被親生父母送養的事實的時候, 由親生姐姐們的名字裡我才了解美蘭原來是依照詹家女孩子們的名字排”蘭”字. 記得在獲知身世事實的時候我第一個想法是不想傷害雙邊父母, 特別是養我育我的父母尤其是母親; 同時父母可能是遵守當年對親生父母的承諾所以讓我保留用詹家的名字, 究竟是甚麼原因, 我沒去問也不想問, 然而這一份在雙方沒有正式合約但終老

Me and Mom in 2011

母親與我的最後合照 2011

死守承諾的決定更是讓我對父母人格的信服敬仰.  成長中這一次的覺醒對我日後如何面對與處理問題有很大的啟發性. 因為在生命中有多事情雖然不是自己的選擇,而且有許多時候不是我們想就可以解決, 在許多時候當面對這些非可控制因素的難題時最好的態度與方法就是”安然接受”, 及時放下心中那股莫名的憤憤不平的負面能量.

父母身教的影響

可能是在鄉間長大, 從小就自由玩耍慣了, 所以細想自己還真的有那麼一些好奇與叛逆個性. 就算我年紀還小的時候,  非常傳統, 嚴肅與保守的父親要求我絕對服從, 但是他的擇善固執更剛直不阿與不跟權勢低頭的個性早就在我年幼時就在我骨中植下只服理法而不盲目服從權勢的個性.  經常有人問我年輕的時候是否對人生有甚麼規劃. 我必須汗顏的坦承地說, 我始終保持那好玩, 好奇的個性, 只要是自己覺得有趣的人事物, 我就歡天喜地的學習, 反之則逃之夭夭.  中國人的家庭都要求孩子們努力學習, 在我那個”威權是從”還有體罰的年代, 我的成長當然也是搭上為學歷是從的公車, 雖然有叛逆性, 同時也很容易被傳統禮教的規條下接受必須屈服的必要.  但是學習甚麼或是如何投入的決定不是別人說了算, 而是必須是自己覺得有趣, 有意義, 好玩以及知道如何實用才行.  也就是說我不會等別人來修理我, 我先修理自己.  這也埋下我後來理性分析與務實的奠基.

60年代在見證台灣經建發展中成長

60年代在見證台灣經建發展中成長

開始面對成長

1975年進入職場, 因為工作的方向是自己選擇的, 拒絕走關係後門, 所以心想在學校辛辛苦苦念了五年國際貿易與企業管理,  若是從一開始我進入一個已經很有規模的大公司我從小職員做起, 我怕我的學習面會很窄. 想到在大公司我的學習可能會受到拘限與枯燥, 所以在找第一個工作的時候我就在工作招生廣告中專注那些剛剛新成立的貿易公司. 第一個工作當然是小職員, 但是公司只有三人, 所以可以說沒有甚麼工作選擇權, 因為工作流程中每個細節都重要, 這也提供我一個以實務學習企業發展與管理的全面性所帶來的樂趣, 直接地促使我發揮主動與積極的個性.  從早到晚盡力埋頭苦幹. 起薪比同學低但是我不自卑, 因為我知道從頭學習的重要性.  記得那時我是每天開心地出門而傍晚開心唱個歌回家. 回想起來都不記得有倦勤或是勞累不堪的記憶因為不管怎麼樣在忙我都忙得很開心, 雖然公司不是我的, 但是看著公司成長, 由三個人成長到近30人的時候, 我盡力投入, 處處為 公司利益設想, 在心中把團隊成長看得比個人重要, 積極與主動的想法子把工作做好. 作為一名資深人員當然我也自然的扛起輔導新進人員的工作任務. 這也滿足了我團隊性的心理取向的同時也讓我養成人性領導的習慣.

一直到1991年離開台灣前, 除了惠普及Esprit是大公司以外, 其他的工作都是跟新興企業讓自己有很好的發揮的「從頭來」工作. 也曾在幾家國際型企業工作, 但是就如我一出校門時的分析, 在那些大公司我的能力特質反而受到限制發揮不出來, 其中的共同點是我的上司都是心理極為不安全與非常情緒化的女性主管. 在她們的「情緒化領導調教」下,  我得到寶貴的負面學習如何改善領導態度與方法.  這份學習到後來為法國迪奧駐台代理公司做為市場與培訓經理工作時讓我有機會發揮人性領導與幫助團隊發揮潛力, 當時我負責招聘, 人力資源培訓與銷售管理. 在當時我負責領導約80位Beauty Consultant .當我看到原來連總經理都不看好的那一群沒有學歷與經驗的女孩子能創造很好的業績與看到她們臉上表現出來的自信微笑, 那就是我最開心的成就.

從第一份工作開始我就從來不在意甚麼職務稱呼, 也沒有想過要跟老闆說想升到甚麼職位的野心.  對工作性質從來沒有任何意見, 只知道只要公司需要, 那就矇著頭努力幹. 工餘時就瘋狂地上夜校進修, 課程的選擇很多樣化由跟企業管理有關的專業技能培訓到烹飪與家政課程, 只要自己開心, 有空我就參加; 一天24小時一定要填得滿滿的沒有自己留下足夠的寧靜. 在那快速變化的時代中那種瘋狂式的工作與學習的努力當然也有應有的回報, 但是十年後, 我就面對了工作, 家庭, 健康與人生的十字路抉擇的Burn out的挑戰.

套句現在很流行的話 – 「在絕望時生命會找到出口」 – 就在身心交瘁的時候, 原來就愛茶的我在一次機緣下走入茶山, 歡喜的開始了茶的基本學習, 由喜歡與體會台灣保留的傳統功夫茶的茶香讓浮躁不安的心能得到寧靜, 給我一個體會由茶入靜的方法,  在那時有幸被藍旭如師傅收進門, 幫我開啟一扇學習導引氣功之門, 讓我身體進行復健的同時更體會健康無價的重要, 同時也體會到放輕鬆不需要很長與複雜的準備或是時段安排, 而在一念間靜靜調整吐納即可.  在那時茶與導引氣功成了我身心經由清靜與自然的方法進行復健.  這兩個方法由表面來看好像沒有甚麼連接, 但是其中的養生奧妙與禪靜的學習卻是相通的.

別看我在人前很外向開放, 喜歡開心嬉鬧, 但是當我內心苦惱時我卻是誰也不說, 也不知道怎麼說; 只知道矇著頭先想法子搞定自己, 思考如何解決與找到改善的方向與方法.  這個悶驢子的個性卻也是造成了為什麼在我開始工作成長後跟父母面前話家常的時間減少, 自然也就沒有時間讓她們知道我內心轉變的機會, 以致讓他們後來對我有誤會, 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直到多年後母親才對我有了了解. 雖然沒有機會在父親走之前跟他說明白, 但在我心裡我想父親雖然嘴巴上不說但是他是了解我的. 我這個悶葫蘆的個性有的時候甚至會有朋友會認為我變了. 而每一次我只會苦笑的默然接受,  因為內在那一份脆弱真的是連我自己也搞不清楚, 所以當面對誤解時, 我不知道怎麼解釋, 也不想做任何無效的辯解. 就算這麼多年經歷了那麼多慘痛教訓, 我還是維持那湖南驢子的脾氣堅定地相信, 知我者, 知之, 不知我者, 不知. 一切隨緣, 隨意, 不必強求.

以前或因工作到國外開會或是旅遊, 甚至有一起念夜校的台大同學也勸我一起出國念書, 甚至有男朋友說願意幫我出錢要我跟他一起去美國, 在那個時候移民海外的念想也從來沒有在我心中浮現過. 因為我篤信任何事都須自己先有清楚目標方向後再行動, 而不會為了想出國而出國.  1988年那時我職任德國布萊梅州與布萊梅港駐台辦事處執行主管負責在台雙邊經貿合作與推廣業務, 在一次由美國管理協會在台北市舉辦的 “九二年歐盟整合後發展”的兩天會議中認識了在歐洲管理協會擔任銷售經理的前夫. 在專業會議後, 他一回到比利時就天天數通電話外加天天郵件的密集噓寒問暖的追求. 就在那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猛烈被愛”的我就被那突然來的羅曼蒂克對愛的憧憬與幻想沖昏了頭. 這兩地相思的戀情很快地就讓我們想總不能一直分隔兩地, 所以當他求婚時我就昏頭的點了頭. 心裡想從1975年開始自己經歷多少次的工作轉換, 所以自己對自己應付變革的能力是有滿滿的信心, 就這麼樣的不顧父親的擔憂與反對在1991年決定嫁到比利時.

每一次回想起1991年五月踏入比利時的那一刻充滿期待性的憧憬, 那十多年為滿足前夫蓋別墅的夢想, 為家庭的付出, 努力掙扎, 真情換來虛假計算與無情背叛的那十幾年的苦痛, 就像一次次地揭開傷疤, 心理恐懼再起, 心再淌血一次. 但是我知道, 一次次掀起那些年的痛苦經歷的回憶, 就給自己一次療傷的機會.  終有一天血會放盡而疤殼會逐漸乾縮. 更何況假如我的經驗能給一些人提供參考價值, 那麼我的血就沒白流, 苦痛也有價值.

痛苦中學習成長

小時候老聽爸媽常說的,在家千日好, 出外處處難, 但是這個感觸一直沒進入心中直到人到國外打算從新開始新生活的時候才有確切的體會.  原來不管過去在台灣的學歷或是工作經歷有多好, 多精彩, 在這裡都被嚴重打折, 啥也不是, 一切從頭來.外加語言不通, 當時住在那Aartselaar 小鎮上, 剛開始是租了個公寓, 雖然對門與樓下有鄰居, 但是接觸也只是停留在最簡單的見面說聲 “Goede morgen”而已. 雖然以前在台灣的時候, 在週五晚上喜歡跟同事們去咖啡廳聽現場音樂或是Disco 去跳舞, 但是那種心情與前夫喜歡去曲棍球俱樂部去參加party截然不同. 前者我能褪下白天在職場的正經八百開心的跟朋友享受真實的自己, 在可以放鬆的場合裡, 我不喜歡為了滿足別人而裝扮,而在俱樂部我感覺不管我再怎麼努力也很難打入圈子, 沒有朋友, 卻要在人前假仙粉妝來裝飾自己,  再加上我不好酒水, 所以更加深了缺乏融入感, 與由心的歡喜感.  我只能盡力配合與陪笑. 在內心懷念當年不需要任何理由都會快樂歡笑的我.

或許是因為住在市郊, 而前夫跟他的父母只有期望我早點鑽錢的想法卻沒有幫我去了解如何解決語言學習與文化融入的課程, 所以也只能靠我自己盡力瞎摸與了解. 比起今天有那麼多單位能提供半強迫性的免費語言與文化融入課程, 我是真的走了許多冤枉路, 繞了許多不必要的圈圈, 雖然有時會抱怨但是我不容許我有自怨怨人的嗔癡心, 我還是衷心感謝那些紮紮實實的負面學習.

前夫的父母, 尤其是母親是很有種族歧視而卻本身沒有甚麼知識, 卻十分霸氣. 還沒正式結婚就發現我的前夫是被他媽寵壞的媽寶, 雙手無能, 死好面子. 卻不敢跟他媽說個不字. 一向自主的我, 說實在的我也沒想做個除了做飯就是掃地的家庭主婦, 更何況在那種族歧視的心理霸凌壓力下, 在跟前夫討論後, 就依他的建議用當時自己由台灣帶來的存款成立公司 (Bvba). 剛開始是幫台灣電腦硬體廠商做市場行銷, 偶而也幫台灣的資策會寫市場研究報告. 92年被同在商業中心的一家美國公司邀請負責發展管道銷售與公司內部管理, 在那幾年也努力地通過澳洲國際談判培訓組織培訓師驗證考核, 也幫前夫把想建造的別墅蓋好, 心想從事企業內部培訓的項目工作可以給自己跟剛剛出生的孩子有多一點時間, 可是沒想到前夫的母親卻堅持「幫忙」照顧老大. 父親往生的那一年, 前夫的父親也爆發心臟病, 我想起自己經歷父親的往生而無法在旁陪伴的遺憾, 讓我深切感受到孝親須及時不可有終生遺憾, 也想起父親曾教導的做好女人, 好妻子的倫理道德, 所以我天真的幫助前夫, 用愛敬我父母的心來照顧他的父母, 在那時我的好意邀請前夫父母, 他們也是住在同一小鎮, 讓我們一家人一起吃飯, 諾大的花園也可以給他喜歡動手整理花園的父親一些活動空間 維持健康. , 這一種想法讓我自己感覺有機會轉移我對在遙遠的海角的母親表達心裡孝意的心. 但是怎麼樣也沒想到我的好意卻變成了我持續被種族歧視,在人後遭受連女傭都不如地霸凌待遇以至到最後讓她藐視她兒子有外遇與對我開始肢體家暴的藉口. 可是諷刺的是不管她在怎麼強烈的種族歧視與霸道, 卻也阻止不了她兒子找的女人都全是她最看不起的蘇聯人及非洲人. 由兒子那邊聽到的片段我只能感嘆在要求離婚到今天這麼多年她的兒子, 也就是我的前夫還是個媽寶, 不改懶與對家人無心及無能的習慣, 雖然說前夫的母親那些年讓我吃盡了苦頭, 甚至 鼓勵我大兒子歧視與藐視我, 雖然在她家我只有痛苦的回憶, 但是有時想到她孤老看似有依卻無依的孤獨生活, 我對她只有憐憫.

被出賣的小蠢驢

從結婚那一天開始前夫想的就只有一件事, 蓋別墅. 蓋大房子. 當時由我負責房子的設計, 與建商的談判, 讓他利用我公司之名意跟銀行貸款, 他父親負責監工, 就這樣子完成了坐落於Aartselaar與Hemiksen 交界的邊邊上的房子工程, 說的好聽是在有錢的別墅區, 其實說穿了就是被隔絕在鄰里不親的偏鄉野外. 前不著村後不著店, 有鄰居但是沒有朋友. 連說個 “Goede Morgen” 的人都沒有.  在自己的家裡我是第 四等人, 感覺有我朋友來訪都得偷偷摸摸的. 記得有一次知行華人義工團的Alice 跟一群朋友來訪, 正好碰到直接進門的前夫父母, 他們的冷淡與敵意也讓當時來訪的朋友們感受到, 問我, “是不是我們不受歡迎?” 我只能苦笑的掩飾.

小的時候媽媽總是擔心的提醒我別盲目的沒有防人心, 她老愛說 “別笨的像頭豬, 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鈔票,  高興的說好多錢”. 很不幸這一句話真的被她言中了.

那些年從台灣帶來的錢與後來工作收入全數投入公司戶頭, 而公司的銀行戶頭是由前夫掌控, 家庭開支由公司支付. 自己從來沒想過要存私房錢; 換句話說我是「全裸奉獻」.   由於語言上的障礙, 所以公司的帳務與當地單位聯絡及都由他負責, 我只專注工作與想法子在他母親不干預的時候照顧孩子, 鑽來的錢都存在公司帳戶裡.  沒想過私房錢也沒想過要防枕邊人. 每年他就要我轉移一些公司股到他的名下, 2001年一通錯誤的電話讓我感覺他有小三或是小四, 他當然否認反而說是被客戶性騷擾, 明知道他撒謊但是我卻選擇了聽信他的謊言, 採取「睜一眼閉一眼」的沙駝不願面對的消極態度處理, 那一年冷淡進階變成了家暴, 在家和萬事興」的傳統觀念下, 我還是選擇了原諒與忍.  那一年的年底不幸的我出了一次意外造成嚴重肢體嚴重受傷. 他跟他的父母對我不但沒有任何關切, 反而是冷言冷語指責我. 他 三天兩頭”到芬蘭出國考察 “. 關係從冷淡變到冰點, 那更加深了我身心 疲憊與莫名的恐懼, 利用那機會他「好心建議」我療傷, 把公司90% 股份轉到他名下. 我也沒細想與提防, 就在心力交瘁的情況下同意他的「好心建議」.

我想再下去, 大家就可以想像一頭小蠢驢如何被殘酷賤賣的的窘樣. 沒錯,在我把公司90%股份轉到他名下後, 肢體與心理家暴情況不見改善, 反而是越演越烈. 心中說不出來的苦就愈來愈大, 恐懼不安更加深了我不知所措的無助感, 我變得更沉默. 當住在芬蘭的蘇聯小三高調地在電話中跟我承認他們早自1991年就開始有性關係, 而前夫早就跟她說要跟我離婚, 到今天我還很清楚的記得那一天早上她在電話說的每一個字  「so what, my husband knows that too」. 真的是一對不知羞恥男女. 當我質問前夫的時候他還撒謊說沒有性關係, 說我有神經病, 但是這一次我決定要把事情了解清楚. 我必須了解公司的確實狀況, 當我開始自己檢查收到的帳單時, 由電話單上可以清楚看出當我回台灣探親時那兩周他每一天密集電話, 那根本就是當年他追我熱戀模式的再翻版. 更何況小三自己在電話中都跟我坦白了,  我還能被他引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同一手法來解釋口交不是性交的伎倆欺騙嗎?

假如沒有孩子, 離婚根本是個簡單的決定. 但是為了孩子, 我必須努力看是否能挽救一個完整的家. 但是他那些年的家暴與霸凌行為真的事讓我嚇破膽了. 所以我要求分居而不同意離婚. 臉一旦撕破, 因為他擁有公司90% 股份所以他就把我從公司「開除」, 逼迫我同意離婚的手段也是愈來愈醜陋與不堪, 比如說明知我沒有私房錢, 拒絕遵守法院判決支付扶養費, 在冬天切斷家中的水電瓦斯, 希望貧困的事實能逼迫我與孩子搬離房子. 好言溝通甚至連救護的警方介入都沒有用, 就只有強迫我必須一次次到法院作申訴要求法院指派法警強制通告執行, 在不同的法庭上(家庭法庭, 親子協議庭, 公司法庭)他與他的律師就使盡所有不堪的言語來汙辱我, 否定我作為一個人與母親應有的權力與尊重, 有幾次他們的言論之惡劣是連法官都看不過去, 聽不下去, 就在庭上就曾有法官當著他的面安慰我不要懼怕因為我的基本人權是不會受語言問題而受到歧視. 就在那一段時間比利時法律也就為了減少多年纏訟的離婚案子, 原來本來會比較將年幼孩子的扶養權比較偏向判給母親的作法也在改變中, 當然我也不能輕視前夫使用的各種種族歧視策略也發揮功能的事實. 他有他的父母做精神與金錢後盾, 而我就只是空空洞洞無助的一個人; 兩年半以來每年要上法庭2-3次, 每一次都感覺被剝一層皮, 當他玩弄的手法愈來愈惡劣,  我終於能接受我一個人是無法保護孩子給他們一個完整的家, 離婚不再是我願不願意的選項, 在看透他人性惡劣後, 只能感嘆鏡子碎的太嚴重根本無法補救, 而我一個人也無法補救了.  一旦認清事實離婚與否就不再是個選項, 而是我嚴肅面對要怎麼樣理性處理離婚的項目了.

心理恐懼與焦慮是早在2001 年感覺他有外遇前就開始, 一個人在海外, 剛開始的時候一來是自己也說不清楚, 二來也是不知能跟誰說又能說甚麼.  雖然在身邊有一些朋友但是卻也是有心苦口難開之苦. 那段時間最刻骨銘心的教訓就是, 就算我不哀求朋友關心, 但是當輾轉由他人聽到自稱是朋友的人在背後指指點點及諷刺言語, 那種笑貧不笑娼的冷酷人情現實更是逼使我縮進殼中, 強迫自己堅強起來, 以更客觀與理性來面對與處理自己的問題. 今天回想起, 真的是很感謝那些給我痛苦教訓的人情現實, 因為那些令人背冷的誤解與流言促使我的個性變得更堅強, 處事更沉穩.

焦慮一日日啃食我. 那種身心之累實在是不知道怎麼表明. 自從2002年7月發現前夫有外遇的事實, 然後再準備法院呈訴時, 才由後來發現的文件中了解前夫可能早有預謀. 結婚十年我從來沒有存私房錢, 年幼的孩子也飽受驚嚇, 而那兩年半多前前後後上了不下 12不同法院訴訟, 還在淌血的傷口不但沒有機會復合, 反而是每一次被無情的剝去一層, 又一次次的淌血. 最大的愧歉是對那遠在台灣關心、擔憂我的年老媽媽.  每一次感覺到撐不下去的時候, 我就在獨自一人的時候在心中跟已往生的父親吶喊的說 “爸, 我盡力了. 我沒有汙衊家風”.

到了2005年我是真的累癱了, 我體諒孩子們也希望能跟父親有同等時間, 所以在清楚了解不管他們玩甚麼花樣, 我永遠是孩子的母親. 尊重孩子意願的情況下我不再爭取全部撫養權.  在許多人眼裡看到的是一棟令人稱羨好看的大房子, 也認為我應該知足應該去爭取, 但是對我來說那只是一堆用磚頭與水泥砌成的磚房. 由律師那裏了解公司法中我能爭取的權力有限之後, 我更是不想再住在那棟別墅裡, 因為每一磚每一瓦都會提醒我當時對家及愛的愚蠢幻想跟後來經歷的痛.  我想要的是一個有愛的家而不是冷冰冰的磚瓦房.  至於離婚之爭, 也有朋友建議我不可輕饒他, 可以靠他的扶養費過日子, 而這一點我也想開了. 因為若是那樣做那麼我還是活在恐懼中.  甚至連工作都不能找, 否則他可以三時五時的去法院申訴. 換句話他可以掌控我如何活下去. . No, I can not, 我不能容許自己讓前夫有任何機會把他無情的手掐在我的脖子上, 再給他那種他能掌控我生命的病態快感.

我于茶, 茶于我

我于茶, 茶于我

這一次站在人生焦慮挑戰狀況中,  我承受的焦慮與苦痛比1985年更甚, 但是最大的差別是我沒有模糊方向.  1985年的經歷幫助自己釐清自己的方向, 我知道我是誰, 在生命中何者為重. 父親自幼的儒家教導, 茶與導引氣功禪淨的習練給我的自然調整養生方法.  鼓勵我在茶文化與養生方面的推廣與練習更投入.  茶不再是想法子在比利時進行文化融入時深化自己文化根源的學習, 而變成了茶是我, 我是茶. 跟我學導引氣功的外國友人在了解我經歷的苦痛與傷痛都說我很堅強, 我也只淡淡的回道「苦難讓我清

We share something in common that we both love to laugh, from our heart

Ivo 跟我的共同嗜好 – 由心裡衷心的笑, 簡單平安就是福

醒, 苦頭讓我堅強」, 我不能說今天的我比過去的我強大, 但是今天的我遇事實的自制力的掌控確實是比過去堅韌了許多. 在苦難中更給我認識自己機會, 看清友誼不能強求, 人與人之間分分合合乃是人世中的正常現象. 人與人之間沒有甚麼好比的, 更不需要花時間去哀怨. 今天我真心感激在苦難的那幾年裡能交到一些值得很尊重的好朋友, 同時感謝那些給我負面教訓的朋友, 因為他們給了我「學習如何選擇」的教訓. .

就在人生似乎非常灰暗不敢再有夢的時候, 在一次「Tea For Two」的陶藝展展示茶道時, 第一次遇到想對中華茶文化多了解的 Ivo. 我們兩個是因茶結緣, 一段用一般常理都認為不可能的感情因茶緣而發芽. 在那時有許多人不解與看衰我們, 甚至嘲笑我們. 但是也有一些真心為我們開心的朋友, 記得當我心中有恐懼的時候, 很有智慧與愛心的婆婆跟我說的, 一個鍋一個蓋合在一起就是緣, 莫管他人怎麼說.

剛開始我有的時候也會忍不住的問他, 「我又不年輕, 又沒錢, 又沒美貌, 還帶著兩個孩子, 你愛我甚麼?」, 記得他只傻笑的回道「為什麼不? 我喜歡妳笑容裡的可愛」 . Ivo也會孩子氣的問我同樣的問題, 思遍之後我也只說 「我愛你的笑容, 你的正直, 和善與像 山一樣的給我安全感」 . 真的, 愛不需要問為什麼. Ivo跟我是否日後有機會慶祝銀婚, 那不是我們要問或是擔心的事. 我們每一天安心過我們簡單低調, 簡單快樂的生活. 有好幾年都是在結婚周年日過後我們才想起我們錯過那一天的慶祝, 但是我們心中都沒有疙瘩, 怎麼樣補救呢? 很簡單囉, 就到茶禪室中練習導引養生鬆身法,  靜坐後來享受禪茶一味的寧靜.  當然我們也有爭吵的時候, 而我們都遵守當時我們兩個決定的方法處理 – 到禪靜室去靜一靜, 讓情緒穩定下來. 許多時候負面能量就這麼樣的消失了. 我們歡喜在臨睡前穿著睡衣在茶室裡輕輕鬆鬆安靜享受一盞好茶. 那就是我們的 Happy Hour.

多年在職場上養成的習慣與自信, 所以在專業領域我不會害羞或是退縮, 我樂於展現自信. 但是在個人生活中我體會濟公活佛「莫生氣」的智慧不與人爭. 常有朋友說我變了許多,  我只能跟自己調侃地說若是養我的父母都不能完全了解在那喜歡歡笑面孔下的內在脆弱, 那麼我又如何期望一般朋友或是同事知我, 瞭我? 還是那一句話, 知我者, 知之, 不知我者, 不知. 一切隨緣, 隨意, 不必強求.

我是從哪裡來, 那早就不是問題了, 在成長過程高高低低每一個細節塑造今日的我, 若今日無法誠實的面對自己, 那又能塑造甚麼樣的未來呢?  成長中的風風雨雨, 高低起伏, 光耀與苦難都像彩虹般的過去了. 現在只想健康平穩地過下去. 未來會如何, 我不去做無謂的擔憂, 因為眼前的努力就是明日的種子. 若是每一天都過的簡單平實, 那麼那麼只有一碟小菜配飯那也是溫暖美味, 何必一定要在生日或是周年日大肆慶祝, 因為每一天都可以是值得慶祝的歡樂日, 又何必限定是哪一天呢. 愛與快樂不需要問為什麼, 感情或是友誼更不是能計算回收的, 只要安心攜手分享片刻就好.

 

多年苦力自學後, 終於有幸能遵從范老師增平先生的教導, 那一天由老師手上接到的那一紙不光是認同我多年學習成就的認可證明, 更代表期許我再加倍努力繼續前進的護照

多年苦力自學後, 終於有幸能遵從范老師增平先生的教導, 那一天由老師手上接到的那一紙證書不光是認同我多年學習成就的認可證明, 更代表期許我再加倍努力繼續前進的護照

logo-1

 

 

ˇ與ˋ

Powered by WordPress & Theme by Anders Noré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