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由母親那裏對茶與人健康必須考慮個人體質來做調整, 但是那時對茶也還只是一知半解, 只覺得喜歡它的香跟那一種淡淡的由微澀收斂的口感。還記得在沒畢業前, 經常跟同學到台北郊區烤肉與健行, 只知在台北周圍就不光是有好多山與水, 更有許多茶園. 每當我們走的很累的與滿身大汗的時候, 我們都會泡去在茶園跟友情善良的茶農討杯茶喝。健行,烤肉,步行茶園間, 聞茶香喝茶解渴佔了我學生記憶的一個大部分. 那時對茶還是一知半解, 但是知道在台灣好多地方都有不同口味的茶. 各有各的香, 各有各的美, 有聽不完的歷史傳奇。但是在那時它們稱那是喝”老人茶”. 一聽老人兩字, 當然自然也就沒那麼大的興趣去專研. 而採取了”隨機緣”的態度。
1975年開始工作後, 每一次在跟同事或是客人大啖台灣美食之後, 總喜歡到茶室去喝”老人茶”因為茶很解油膩, 同時有助大夥可以繼續天南地北的聊天情趣。直到1985年在自覺性的詢問人生活的本意為何時在四月份的一個雨夜由辦公室例行性加班回家的路上, 斗然之間開悟, 才知快樂的第一步是找到自己的雜念, 把雜念放下來; 生活不光是工作, 工作, 而是要適時能靜下來。就在那時找尋有甚麼方法能幫我靜下來的時候周末民生報上兩大頁介紹各區茶園的報導跳入我眼裡。但是去哪裡呢? 我是個路癡, 只記得在政大後面有一條路往貓空, 那二話不說, 開了車就往貓空方向去了。開著開著, 心就開始虛了。“怎麼沒見有茶室或是茶店?”只有硬著頭皮再往上開。
一個轉彎處看著左邊有一個依山坡走勢蓋的木屋, 上面掛了一個茶字. 那是一家由茶農張先生自營的茶室。簡單的木製茶室裡沒有什麼特別文藝裝飾, 坐在開敞的空間可以鳥覽台北盆地, 一顆浮動的心很自然的安定下來。那幽靜的山區茶室就變成了我心情沉澱的祕密角落. 工作壓力, 情感糾結, 所有的煩躁與焦慮都在品茶的一瞬間化滅無痕。
在那裡才知道類同的老人茶若小壺搭配聞香杯, 那就是功夫茶. 不談道, 不論藝, 每一次去張太太就會跟我介紹不同的茶。在沒有強力推銷手段而只是純然讓我品與了解每一種茶由在不同季節因茶性依經驗決定製茶到焙火的差異。我那好奇, 好玩的鬚角就完全溶入茶湯中了。茶室旁有一間張老太爺製茶的空間. 當看到張老太爺彎著腰揉茶的時候, 頓時我才知道那杯中有的不光是茶香與甘甜, 更是用文字無法寫盡與無價的人文價值。就這樣子, 我被茶, 大自然奧妙與台灣人的歷代努力結合俘虜了。
1991年因婚離開台灣, 我沒法帶家鄉的土到國外, 但是我帶了台灣茶與壺。離家遙遠的時候, 才更知家的好與美。在對中國人與中華文化有莫名的文化歧視的環境裡, 我學會把背與腰桿挺得更直的重要。茶變成我生活中平衡情緒的重要支撐之一。每有機會展示中華茶藝與分享茶就不放過跟人介紹茶之美的機會. 沒有甚麼 “為什麼”的念想, 只是為了讓我自己快樂與做一件自己能心安的事。
離開台灣對我學茶來說是幸與不幸. 因為不但是我學茶的角度不再拘限於台灣茶, 而擴展成360度。 1995年應外國友人要求, 開始教茶。由教與分享經驗中不但幫助我學茶的角度也由單向由內往外看, 變成了有內觀與外察的機會。也由分享中了解如何因當地人的口感要求在泡茶時適度做調整。推廣中華茶文化的用意是讓他們知道茶的自然美與甘甜。這些年更是時時警惕自己必須放下表演或是表現自我的慾望。學的愈多, 愈覺得有許多不足處; 了解的愈多, 對茶與中華茶文化的精彩更癡戀。
近日看到范增平教授在接受江西太原採訪中對如何推廣茶文化的問答, 想起自己當年進入茶世界的奇遇與這些年自己給自己在國外推廣台灣茶與中華茶文化給自己立下的初衷 – 簡單的愛茶, 簡單的享受, 真誠的面對, 簡單的心安。在沒有茶文化卻要面他們對世界茶文化發展已有的誤差了解, 對茶的口感與價值已有先入為主的地方推廣質優茗茶不是簡單的過程。因為面對的不光是國外拓展所面對的幅寬面的挑戰, 也面對如何把國外資訊跟國內業界分享的難處。
推廣茶文化所需要的要件
茶人有責任引導重視精神文明的推廣。善用媒體不是廣告策畫而是牽涉到專業與社會責任。
精神文明的建設,就是道的建設,正道的奠定必須由了解與尊重規距做起。生活在社會中, 必須謹記倫理道德及行為準繩規矩。 唯有了準繩規矩才知平直方圓。没有規距, 偏離平直方圓, 混亂就會產生, 文明就會踏上毀滅之路。
茶人在推廣茶文化的時候首要在明確的自已能體認喝茶應講究的基本規矩。茶中有道, 唯有循道才能建立社會祥和與文明。當能體會與享受一個簡單易行又健康的生活文明時, 這傳統的中華茶文化就能在一盞一品中落實與創造個人與社會的正能量。
當注水入壺時, 放下肩上的重擔; 當執起一茶杯時, 放下那亟欲表現而翹起的蘭花指吧。茶無言無語, 當人願意品它時, 用心就可聽出那萬般的自然奧妙與精彩。
要有一批有使命感的茶農, 製茶者與茶人們一起努力。
不能單純的以生意眼光來對待, 而必須要同樣具有先憂後樂的精神。認識“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的道理。在追求生命的方向時須先能思考安頓生命的定位,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時時自省及相信堅持是一生努力的動力。
推廣中華傳統茶文化可以說是以有限的生命来從事無限的事業,雖然個人能力,財力及時間有限,但是我維持始終的相信. 只要我們有信心,能堅持初衷依然是可以創造不朽的事功。不朽的事功是一種追求學習的過程. 茶人須自我要求及認識茶事業是一項可以做為不朽事功追求的事業。
在推廣過程中難免面對挫折,競爭或是誘惑。這一切挑戰都是在加強我們的包容心與容忍力。包容和容忍是相關的,包容還要容忍,境界才會更提高,其中更需要加強自我養護與提升為人處事的修為。
在海外生存我們最基本的念想就是如何能把腰挺直, 頭能抬的高. 不想被人看低, 那就要由尊重自己做起。身為中華民族的後裔我們有責任對中華的歷史文化有更深層的認識,擴大自己關懷傳統文化價值的眼界,時時警醒日日用心維持高平的親近,是我們在思考融入及成長時須細心思考的重要課題。
生活中一日不可無茶, 不可呆滯不學。茶分六大類,在每一類中各個地區都有特殊特色與精品, 勿須有比對心。放空品茶, 用心學習與凝聽茶藴時, 其中的精彩就會帶給我們茶人用一生一世都說不盡的茶樂。當能誠實面對中華歷史文化與虛心學習,把茶與生活藝術簡單的融合在一起,更是提供我們在思考如何做人處世時有許許多多參悟不完的珍寳。
個人自1995年開始在比利時教茶及推廣中華茶文化就已立志在此成立中華茶文化協會。再多生活曾經歷的浮沈與打擊更是促使我對當年由愛茶到分享茶的正確知識與傳廣中華茶文化初衷的堅持。 持續的相信自己的選擇, 堅定的持續努力不再求得他人的掌聲, 而只是因為那是一件能讓我自己開心與健康的事, 一件我能以正能量確定生命定位與方向, 一件我能無愧於父母的養育及生命中所遇到的諸多恩師們的開悟與殷勤教誨。
蕭美蘭 二O一六年一月八日深夜省思與感恩行筆於安特衛普, 比利時
©copyrighted Mei Lan Hsiao, Belgium Chinese Tea Arts Centre / Belgium Chinese Tea Culture Association Email:info@chineseteaarts.com GSM:+3294506899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